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在交付端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同时面临产能释放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以下从交付目标、产能布局、车型表现、市场竞争及未来挑战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交付目标:从 30 万到 35 万的跃升
小米汽车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已从最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基于三个核心因素:
- 市场需求超预期: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从 10 万辆到 20 万辆仅用 119 天,较首阶段提速 48%。SU7 Ultra 上市后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2 小时订单破万,锁单量达 1 万台,显示高端车型需求旺盛。
- 产能爬坡顺利: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单月产能突破 2 万台,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工厂实行双班生产,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极限产能达 24 万辆 / 年。
- 政策与供应链优化: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报废旧车购新能源车补贴 2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同时小米通过供应链整合将 SU7 Pro 订单排产周期缩短至 43-46 周。
二、产能布局:双工厂协同与新车型支撑
- 现有产能释放:一期工厂 2025 年 4 月交付 2.8 万辆,3 月交付 2.9 万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已开始交付,全年计划交付 2-3 万辆。
- 二期工厂投产:二期工厂重点生产 SUV 车型 YU7,预计 2025 年 7-8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YU7 定位中高端市场,预售价 18.8-25 万元,预计首月订单突破 2.5 万辆,全年贡献约 10 万辆交付量。
- 供应链韧性:小米通过双班生产、工厂扩建及供应商协同(如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提升产能,但仍面临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及芯片供应风险。
三、车型表现:SU7 系列主导,YU7 蓄势待发
- SU7 系列:
- 销量主力:2024 年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 1-4 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占全年目标的 28.6%。
- 用户评价:续航扎实(CLTC 830km)、智能配置丰富(8295 芯片 + 小爱大模型),但存在刹车脚感硬、储物空间不足等问题。
- 价格策略: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SU7 Ultra 52.99 万元起,覆盖 20 万 - 80 万元市场。
- YU7:
- 定位与产能:首款 SUV 车型,2025 年 6-7 月上市,搭载三元锂电池,驱动电机峰值功率 220kW/288kW,预计年产能 15 万辆。
- 市场预期:预售订单已超 5 万辆,目标填补 20 万 - 30 万元 SUV 市场空白,与小鹏 G6、比亚迪唐等竞争。
四、市场竞争:新势力混战与传统车企挤压
- 新势力排名:2025 年 4 月,小米以 2.8 万辆交付量位列新势力第四,落后于零跑(4.1 万辆)、小鹏(3.5 万辆)、理想(3.4 万辆)。零跑 B10(10.98 万元起)和小鹏 MONA M03(15 万级)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小米需在性价比与盈利间平衡。
- 传统车企冲击: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加速电动化,比亚迪 2025 年目标销量 400 万辆,特斯拉 Model 2 预计 2025 年量产,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直接挤压小米中低端市场。
- 国际市场布局:小米计划 2027 年出海,目前聚焦国内市场,但需应对欧盟反补贴调查及美国关税政策对未来出口的潜在影响。
五、未来挑战:产能、盈利与智能化竞争
- 产能瓶颈:尽管二期工厂投产,2025 年产能仍可能不足,SU7 Ultra 锁单量超 1 万台,而全年计划交付仅 2-3 万辆,供需矛盾突出。
- 盈利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毛利率 18.5%,需通过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实现扭亏。SU7 Ultra 单车利润较高,但占比不足 10%。
- 智能化竞争:华为 ADS 4.0、小鹏 XNGP 等智驾方案升级,小米需加快城市 NOA 功能落地,提升用户体验。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交付爬坡” 转向 “规模扩张” 的关键年。35 万辆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新车型上市(YU7)及政策红利(购置税免征到期前的促销)。短期看,小米有望跻身新势力前三;长期则需在供应链韧性、盈利模式及智能化技术上建立护城河,以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