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前身是小米集团于 2021 年独立创立的全资子公司,没有继承或收购任何现有汽车品牌。其发展历程清晰体现了小米 “从零开始” 的造车战略,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小米汽车的独立起源
- 战略决策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并计划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这一决策由雷军亲自带队,明确将汽车业务定位为 “小米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 公司注册与架构
2021 年 9 月 1 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0 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雷军。公司直接隶属于小米集团,未与任何传统车企或新兴品牌合并,完全由小米自主运营。
- 技术路径
小米汽车从成立之初便坚持全栈自研,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例如,2021 年 8 月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2022 年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开发动力电池,2023 年推出自研 HyperOS 系统。
二、关于 “收购传闻” 的澄清
2025 年初,市场曾流传 “小米收购蔚来” 的猜想,但双方均已明确辟谣:
- 小米回应: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表示,该传闻是第三方的 “虚构猜想”,小米从未考虑收购蔚来。
- 蔚来声明: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强调,蔚来专注于换电模式的独立发展,与小米无收购计划。
从商业逻辑看,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产能(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和推出新车型(如 YU7),此时收购蔚来既不符合雷军 “专注极致” 的风格,也不利于成本控制。
三、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品牌塑造
小米汽车自诞生起便以 “科技公司造车” 为差异化标签,强调与小米生态的深度融合。例如,首款车型 SU7 搭载的 HyperOS 系统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甚至支持 “手机钥匙无感解锁”“车内控制家电” 等功能。
- 市场表现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市值一度跻身全球车企前三。其首款车型 SU7 以 21.59 万 - 52.99 万元的价格覆盖中高端市场,凭借 800V 高压平台、1.98 秒零百加速等性能参数,成为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车型的强劲对手。
- 产品矩阵
2025 年,小米汽车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中型 SUV),定位家庭用户,计划年销量突破 30 万辆。同时,SU7 Ultra 作为旗舰车型,以 52.99 万元的售价切入高端市场,主打赛道性能与豪华配置。
四、与其他品牌的合作模式
尽管小米汽车未收购任何品牌,但通过供应链合作和生态联动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 供应链: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博世等企业合作,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
- 销售网络:与建发股份合作在厦门等地建设销服一体店,2025 年计划拓展至 235 家门店,覆盖中国 75 个城市。
- 技术授权:与北汽蓝谷等车企合作开发共享换电平台,探索 “技术输出” 模式。
五、未来战略与挑战
小米汽车的长期目标是 “15-20 年成为全球前五车企”,为此将聚焦三大方向:
- 技术突破:2026 年计划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km;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
- 全球化:2025 年启动海外布局,首站进入欧洲市场,复制小米手机的 “性价比 + 生态” 打法。
- 产能扩张:北京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缓解订单积压问题。
总结
小米汽车的前身是小米集团自主创立的全新品牌,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路径: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生态整合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尽管面临产能、品控和国际化等挑战,但小米汽车已凭借 “高性价比 + 科技感” 的差异化策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