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su7可以自动驾驶吗

2025-05-06 23:13:27  阅读 12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 SU7 的自动驾驶能力呈现出硬件分级、功能迭代、法规受限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自动驾驶功能现状:L2 + 级辅助驾驶为主流


  1. 硬件配置差异
    小米 SU7 不同版本的自动驾驶硬件存在显著差异:

    • 标准版(21.59 万):仅配备 L2 级基础辅助驾驶(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依赖单 Orin X 芯片(算力 84TOPS)和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夜间及复杂场景识别能力有限。
    • Pro 版(24.59 万)与 Max 版(29.99 万):搭载双 Orin X 芯片(算力 508TOPS)、1 颗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及 12 颗摄像头,支持高速领航辅助(NOA)城市 NOA(内测中),硬件基础接近 L3 级。
    • Ultra 版(52.99 万):新增端到端自动驾驶框架 ORION(与华科合作研发),通过视觉语言大模型提升复杂场景决策能力,但尚未开放 L3 级功能。

  2. 功能覆盖范围

    • 高速场景:Pro/Max 版可实现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等,实测高速 NOA 接管率低于 0.5 次 / 千公里,表现接近行业主流水平。
    • 城市场景:城市 NOA 功能(如自动避障、路口通行)处于内测阶段,主要覆盖北京、上海等 20 个城市,需依赖高精地图,极端天气或施工路段可能降级为 L2 级。
    • 泊车场景:支持自动泊车、遥控泊出,但对异形车位识别率不足 80%,需人工介入。


二、技术瓶颈与事故启示


  1.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
    2025 年 3 月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标准版 SU7 因未配备激光雷达,在夜间施工路段未能有效识别隔离桩,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导致驾驶员接管失败。这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低照度、异形障碍物识别上的短板,而 Pro/Max 版的激光雷达可将夜间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 99%。

  2. 责任界定与法规风险

    • 法律层面:中国尚未全国性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小米 SU7 的城市 NOA 功能在法律上仍归为 L2+,事故责任需驾驶员承担。
    • 宣传争议: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但未明确标注 L2 + 级别,引发消费者对 “自动驾驶” 功能的误解。


三、行业对比与未来潜力


  1. 竞品差距

    • 特斯拉 FSD Beta:全球累计测试里程超 1 亿公里,城市 NOA 功能覆盖美国 50 个州,但中国版仍未开放。
    • 华为 ADS 3.0:已通过端到端安全冗余设计,支持 L3 级功能,与尊界 S800 合作实现高速 L3 量产。
    • 小鹏 XNGP: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城市 NOA 功能已落地 20 城,2025 年计划扩展至 50 城。
      小米 SU7 的优势在于硬件性价比(Pro 版 24.59 万即可获得激光雷达 + 城市 NOA),但算法成熟度和场景覆盖仍落后于头部企业。

  2. 技术升级路径

    • OTA 能力:小米 SU7 已通过 OTA 升级接入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优化了施工区域识别、路口通行逻辑等功能,但尚未解锁 L3 级权限。
    • 端到端框架:ORION 框架在仿真测试中提升了 19.61% 的闭环驾驶成功率,但实际路测数据尚未公开,量产落地仍需时间。


四、法规与政策影响


  1. 地方立法突破
    北京市 2025 年 4 月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允许 L3 级车辆用于个人乘用车,但需通过安全评估和试点申请。小米 SU7 尚未进入首批 L3 准入名单,短期内无法合法使用 L3 功能。

  2. 行业趋势

    • L3 渗透率:2025 年 L3 车型预计占智能驾驶市场的 15%,主要集中在 B 端(如 Robotaxi、物流车),C 端普及需等待法规完善。
    • 激光雷达普及:工信部新政要求夜间障碍物识别率超 99%,倒逼车企标配激光雷达,小米 SU7 标准版可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升级硬件。


五、用户选购建议


  • 日常通勤:标准版(21.59 万)足够满足 L2 级需求,但需谨慎使用 NOA 功能,尤其在夜间或复杂路况。
  • 科技尝鲜:Pro 版(24.59 万)是性价比之选,硬件支持城市 NOA,未来通过 OTA 可能升级至 L3 级。
  • 性能玩家:Max 版(29.99 万)与 Ultra 版(52.99 万)适合追求极致,但需注意 L3 功能尚未开放,且赛道模式需通过圈速考核解锁。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 SU7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其功能仍以 L2 + 级辅助驾驶为主,L3 级能力受法规和技术限制暂未落地。不过,Pro/Max 版的硬件冗余和 OTA 潜力为未来升级预留了空间。若用户注重自动驾驶体验,建议选择 Pro 版并关注后续 OTA 动态;若追求稳妥,可考虑已通过 L3 认证的竞品(如华为 ADS 3.0 车型)。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063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