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 SU7 的生产模式呈现出从代工向自主生产过渡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代工合作阶段(2024 年 7 月前)
在小米汽车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之前,其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主要依赖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代工。这一合作模式在工信部的申报信息中得到明确体现,生产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且车型在 2024 年 3 月上市时尾部标注 “北京小米”,与 “江淮蔚来” 的代工模式类似。
代工的主要原因包括:
- 资质限制:小米在 2024 年 7 月前尚未获得独立造车资质,需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完成车型申报和量产。
- 快速上市:代工模式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使 SU7 能在 2024 年 3 月顺利交付,抢占市场先机。
二、自建工厂主导阶段(2024 年 7 月后)
2024 年 7 月,小米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其位于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成为生产主力。这一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4 年 3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双班生产提升至 24 万辆,每 76 秒下线一辆 SU7。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并计划扩建至 105 公顷以进一步提升规模。
自建工厂的优势在于:
- 技术自主性:工厂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可实现一体化压铸后地板、CTB 电池等关键器件自主生产。
- 产能保障: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交付量超 2.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压力将显著缓解,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三、代工是否完全终止?
尽管自建工厂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但仍有部分信息显示代工可能未完全退出:
- 资质过渡期:在小米获得资质初期,可能仍有部分车型沿用北汽代工,尤其是在自建工厂产能爬坡阶段。
- 产能灵活性:若市场需求激增,小米可能通过代工补充产能。例如,海马汽车曾被传闻为代工候选,但官方已否认合作。
目前,小米 SU7 尾部的 “北京小米” 标识已逐步更换为 “小米”,表明其生产主体正全面转向自建工厂。
四、核心技术与供应链
无论生产模式如何变化,小米 SU7 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均由小米主导:
- 电池: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Pro/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
- 电机:联合汽车电子、苏州汇川等供应商提供驱动电机。
- 智能系统:Xiaomi HyperOS 智能座舱、Xiaomi HAD 端到端辅助驾驶等技术均为小米自研。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 SU7 的生产以自建工厂(北京亦庄)为主导,初期依赖北汽代工的情况已逐步退出。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小米将实现年产 30 万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尽管代工模式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作为补充,但小米已通过自建产能和技术整合,完成了从 “代工” 到 “自主制造” 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