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被罚

2025-05-06 23:15:52  阅读 11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 5 月 5 日,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并未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官方机构(如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处以行政处罚。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的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媒体造谣 “伪造路测数据被罚 1.2 亿元”


2025 年 2 月,自媒体发布文章称小米汽车因伪造路测数据被工信部罚款 1.2 亿元。该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为谣言。工信部官网及第三方机构核查显示,相关处罚公告并不存在,且文中提及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NRDC)” 等机构名称也存在错误。小米方面虽未直接回应,但该事件已被定性为虚假信息,造谣账号被封禁,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这一事件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舆论环境复杂性。此前,小鹏、蔚来等车企也曾遭遇类似谣言,部分自媒体通过编造 “天价罚款”“重大事故” 等内容吸引流量,而企业通常需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二、车主个人违法行为引发的处罚


2025 年 1 月,湖南高速交警通报一起恶性超速事件:一名男子驾驶小米 SU7 在长芷高速怀化段飙至 230km/h(限速 120km/h),并单手拍摄视频上传网络。该行为被认定为 “超速 70% 以上” 及 “手持手机操作”,驾驶员被吊销驾驶证且 2 年内不得重新申领,同时罚款 2000 元。

这一事件属于驾驶员个人行为,与小米汽车公司无关。但部分媒体报道中强调涉事车辆为小米 SU7,可能对品牌形象产生间接影响。小米官方未对此事件作出公开回应,但其用户手册中明确提示 “超速行驶违法且危险”,并在车机系统中设置了超速预警功能。

三、事故回应与产品调整


  1. 安徽铜陵事故与智能驾驶争议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因避让施工路段障碍物不及发生碰撞,导致车辆起火,3 名驾乘人员遇难。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示驾驶员接管,但最终未能避免碰撞。
    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质疑,包括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响应锥桶类障碍物、车门锁死导致逃生困难等。小米官方回应称,AEB 功能在行业内通常不支持识别异形障碍物,且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事故车辆因被拉回北京鉴定,具体细节仍在调查中。

  2. 工信部监管加强与宣传措辞调整
    2025 年 4 月 16 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需使用 “(组合)辅助驾驶” 等规范术语,避免使用 “智驾”“高阶智驾” 等模糊表述。
    作为回应,小米于 5 月 4 日调整 SU7 车型的宣传文案,将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小米智驾 Max” 更名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以符合监管要求。

  3. SU7 Ultra 马力解锁争议
    2025 年 5 月 1 日,小米 SU7 Ultra 因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引发争议。该功能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如浙赛 1:46 内),方可解锁 1548 匹全马力。此前,用户只需通过安全测试即可开启全部性能模式。小米官方表示,此举旨在降低公共道路风险,避免因马力滥用导致事故。
    部分车主认为,小米单方面限制马力属于 “霸王条款”,且赛道考核增加了使用成本。法律界人士指出,小米的限速机制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且购车协议中已明确标注相关规则,因此不构成侵权。


四、其他相关动态


  1. 产品召回
    2024 年 11 月,小米汽车因自动泊车功能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的 30931 台 SU7 标准版。此次召回通过 OTA 升级完成,未涉及行政处罚。

  2. 隐私合规
    小米在 IoT 开发者平台推行隐私管理规则,要求接入设备通过第三方合规认证,对违规开发者采取限制接入、停服等措施。这一举措是为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但未涉及处罚案例。


总结


2025 年以来,小米汽车并未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官方机构处罚。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自媒体谣言、车主个人违法行为、智能驾驶事故及产品调整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对智能辅助驾驶的监管趋严,可能影响车企的宣传策略和技术部署。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法规的完善,小米需进一步强化合规管理,以应对潜在的监管风险。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065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