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已形成以雷军为核心、多领域资深人才协同的架构,尤其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及智能驾驶等关键环节实现了深度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核心管理层
- 雷军
- 职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全面负责小米汽车战略方向及重大决策。
- 角色:直接领导汽车部,统筹研发、生产、市场等全链条。2025 年,雷军将工作重心进一步向汽车业务倾斜,亲自参与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研发与测试,并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 “智能驾驶技术自研” 的决心。
- 于立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
- 背景:前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极狐事业部总裁,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经验。
- 职责:主导工厂产能提升,推动生产效率优化。2025 年 1 月,小米工厂调整为 “两周休一天” 的工作制,于立国直接负责落实这一策略,以应对 SU7 超 30 万订单的交付压力。
- 黄振宇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
- 背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在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领域深耕多年。
- 职责:负责供应链体系搭建及质量管控,确保零部件供应稳定。其加入后,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响应速度显著提升,SU7 的交付周期从初期的 33 周逐步缩短至 24-27 周。
- 于锴
- 职位: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担任小米互联网三部总经理,主导智能座舱与 App 开发。
- 职责:2025 年晋升后,负责小米汽车产品线规划及创新功能定义,推动 YU7 等新车型的研发与上市。
- 刘黎
- 职位: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背景:加入小米前曾任某科技公司用户体验负责人,专注于智能交互与软件生态。
- 职责:领导智能座舱系统的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其团队开发的 MIUI Car 系统已成为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关键职能部门负责人
- 李肖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市场部。
- 背景:2012 年加入小米,曾任电视部及大家电部总经理,2021 年转岗汽车业务。
- 职责:主导小米汽车的品牌营销与市场推广,2025 年策划了 SU7 Ultra 的 “纽北挑战” 等事件营销,推动品牌高端化。
- 叶航军
- 职位: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兼任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
- 背景:小米 AIoT 战略核心人物,曾主导小爱同学等智能硬件的技术研发。
- 职责:统筹智能驾驶技术研发,2025 年推动小米智驾团队扩充至 2000 人,目标实现城市 NOA 功能的全国覆盖。
- 王乃岩
- 职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团队负责人。
- 背景:前图森未来中国 CTO,深度学习框架 MXNet 联合创始人,在 L4 级自动驾驶领域有深厚积累。
- 职责:2024 年加入后,主导小米智驾技术向 “端到端” 大模型转型,加速城市 NOA 功能的落地。
三、其他重要成员
- 卢伟冰
- 职位:小米集团总裁,兼任小米品牌总经理。
- 背景:原金立集团总裁,2019 年加入小米,负责手机业务及生态链。
- 职责:2025 年协助雷军管理汽车业务,推动小米品牌与汽车业务的协同,例如将手机用户转化为汽车用户。
- 刘德
- 职位: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分管集团总干部部。
- 背景:负责小米的人才战略与组织架构设计。
- 职责:2025 年主导小米汽车的人才招聘,尤其是从传统车企及科技公司挖角核心技术人才。
四、组织架构特点
- 扁平化管理:
小米汽车采用 “核心高管直接向雷军汇报” 的模式,例如于立国、黄振宇、于锴等均直接对接雷军,减少决策层级,提升执行效率。
- 跨界融合:
团队成员兼具传统汽车行业经验(如于立国、黄振宇)与互联网基因(如于锴、刘黎),推动 “软件定义汽车” 的理念落地。
- 技术驱动:
智能驾驶与供应链管理是高管团队的核心发力点,雷军明确提出 2025 年 “站稳智驾第一阵营” 的目标,并计划投入 35 亿元用于研发。
五、最新动态与挑战
- 产能提升:2025 年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将达 15 万辆,缓解 SU7 的交付压力。
- 高端化战略:SU7 Ultra 售价突破 80 万元,雷军在 2025 年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小米将继续拓展 50 万元以上市场。
- 人才争夺:小米持续从特斯拉、小鹏等企业挖角,例如传闻中的特斯拉上海工厂前厂长宋钢(未获官方确认)。
综上,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在 2025 年呈现出 “经验 + 创新” 的双重特征,通过密集的人事调整与战略聚焦,正加速实现从 “互联网公司” 向 “智能汽车制造商” 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