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 4 月 28 日权威媒体报道,小米集团的供应链国产化率已从 2020 年的 48% 提升至76%。这一数据反映了小米在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等环节的本土化进展,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
- 芯片领域
小米通过自研芯片(如澎湃系列)和与国内厂商合作,逐步降低对高通、联发科等国际芯片的依赖。例如,小米 15 Ultra 搭载的影像芯片已实现国产化,而 Redmi Turbo 4 Pro 的骁龙 8s Gen4 处理器虽为海外设计,但生产环节已部分转移至中芯国际的 14nm 工艺。此外,小米汽车业务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 92%,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 显示面板
小米在高端机型中逐步采用国产柔性 OLED 面板。2024 年第二季度,华星光电、天马和维信诺成为小米柔性 OLED 面板的主要供应商,国产化率提升至 98.2%,显著减少了对三星的依赖。这一趋势在 2025 年延续,小米 15 Ultra 的 C8 屏幕即由华星光电独家供应。
- 光学与传感器
小米 15 Ultra 的影像系统深度整合了国产供应链,主摄采用豪威科技的 OV50H 传感器,潜望式长焦镜头由舜宇光学提供,激光对焦模块则来自欧菲光。此外,小米机器人 CyberOne 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60%,包括谐波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二、政策与供应链协同效应
- 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 “十四五” 规划和 “中国制造 2025” 政策明确鼓励供应链本土化,小米通过参与工信部 “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 等项目,获得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例如,小米供应链企业中有 10 家入围工信部机器人专项名单,推动了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
- 生态链企业赋能
小米通过 “投资 + 孵化” 模式整合 400 余家生态链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如华米科技)到智能制造(如光弘科技)的全产业链覆盖。例如,小米空调的自研压缩机和智能工厂建设,带动了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升级。
- 全球化布局中的本土化策略
尽管小米在越南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但其核心供应链仍以中国为中心。越南工厂主要服务于东南亚市场,而中国供应链承担了高端机型和核心技术的生产。例如,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的国产化率达 92%,武汉工厂则聚焦智能家电的全栈自研。
三、不同产品线的国产化差异
- 智能手机
小米手机的国产化率在 2023 年已达到 74%(如小米 14),2025 年进一步提升至 76%。核心突破包括屏幕、摄像头模组、电池等零部件的本土化,但 SoC、存储芯片等仍依赖进口。
- 智能汽车
小米汽车的国产化率显著高于手机业务,达 92%。其 SU7 系列的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电机(自研 V8s)和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Pilot)均实现高度本土化,仅部分传感器和芯片采用国际品牌。
- AIoT 与机器人
小米 AIoT 设备(如空调、扫地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超 80%,而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60%,预计 2025 年量产时将进一步提升。
四、数据计算与行业对比
- 国产化率的定义
小米的 76% 国产化率通常指零部件数量占比,而非价值占比。例如,华为 Mate60 Pro 的国产化率按数量计算达 98%,但按价值仅 47%,因核心芯片成本较高。小米的 76% 数据更偏向数量占比,若按价值计算可能低于此数值。
- 行业对标
相比苹果(国产化率约 2%)和华为(超 90%),小米的国产化率处于中游水平。其优势在于通过生态链整合实现规模化降本,劣势则是在高端芯片等领域仍需依赖国际供应链。
五、未来挑战与趋势
- 技术瓶颈
小米在高端芯片(如 5nm 以下制程)、光刻机等领域仍需突破。例如,自研澎湃 C3 芯片采用 5nm 工艺,但量产良率受限于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
- 国际供应链波动
全球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可能影响小米的供应链稳定性。例如,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可能导致高通等供应商的供货风险。
- 政策与市场需求
中国 “智能手机国补” 政策(覆盖 2000 元以下机型)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偏好,将继续推动小米的国产化进程。IDC 预测,2025 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国产化率将突破 46%,小米有望在其中占据重要份额。
总结
小米 2025 年的76% 国产化率是其供应链本土化战略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在政策支持、生态链协同和技术研发上的努力。尽管在核心芯片等领域仍存在短板,但小米通过 “技术下沉 + 高端突围” 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未来,随着国产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小米的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