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 2025 年的质量表现,目前存在多维度的信息交织,需要结合具体事件和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公开报道和第三方数据,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确实面临一些质量争议,但同时也有积极的市场反馈。以下从核心问题、官方回应、行业对比和用户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核心质量争议事件
- 智能驾驶系统故障与召回
2025 年 1 月,小米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车型,涉及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异常。这一问题源于系统授时同步异常,可能导致泊车时发生剐蹭或碰撞。尽管通过 OTA 升级解决,但用户对 “软件定义安全” 的信任度受到冲击。
- 典型案例: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小米 SU7 在智能驾驶状态下未识别施工路障,导致车辆失控撞向隔离带水泥桩,车内三人因车门锁死未能逃生。事故暴露了感知系统对异形障碍物识别率低、预警时间不足(仅 2 秒)等问题。
- 技术短板:标准版车型未搭载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方案,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较弱。
- 硬件故障与用户投诉
- 激光雷达交付即故障:部分车主反映,车辆激光雷达在交付后短期内出现故障,影响智能驾驶功能正常使用。
- 导航定位失灵:多地用户投诉车载导航系统长期定位不准确,导致路线规划错误。
- 断轴争议:2025 年初,一起 “SU7 断轴” 事件引发热议,尽管小米官方认定为外力冲击导致(车主超速行驶),但公众对品控的质疑仍未完全消除。
- 售后与服务体系滞后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需支撑 18 万车主的售后需求,平均单网点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行业标准(如蔚来为 1500 台 / 网点)。上海、湖北等地车主反映维修需排队半个月,甚至跨城 700 公里更换配件,配件垄断与高价进一步加剧用户不满。
二、官方回应与改进措施
- 技术迭代与质量管控
- 软件升级:针对智能泊车问题,小米通过 OTA 升级优化了时间同步机制,并承诺未来车型将加强软件测试。
- 硬件改进:2025 年 3 月上市的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和全主动悬架,提升了底盘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 产能与供应链:加速推进武汉工厂建设,引入第三方代工模式,同时强化供应商协同以提升良品率。
- 服务网络扩张
计划 2025 年实现 80 城服务网点覆盖,并通过移动服务车上门维修缓解压力。此外,小米推出 “终身电池健康监测” 等增值服务,试图弥补售后短板。
- 危机公关与透明度
安徽铜陵事故后,小米虽未公开详细技术报告,但承诺加强智能驾驶数据透明化,并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在召回事件中,小米通过 “一键自查” 通道和工程师手绘原理图等方式,试图降低用户恐慌。
三、行业对比与市场反馈
- 第三方质量评估
- 车质网排名: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榜单中,小米 SU7 位列亚军,故障率低于特斯拉 Model Y。
- J.D. Power 调研: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研究显示,小米 SU7 质量风险指数为 79,超越宝马。
- 用户满意度分化
- 正面评价:部分用户认可 SU7 的性能参数(如 2.78 秒零百加速)和智能生态体验,认为其性价比突出。
- 负面评价:约 26.2% 的车主反馈车辆在购车 1 个月内出现故障,主要集中在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身附件。
- 销量与市场表现
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超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为 30 万辆。尽管存在质量争议,其销量仍保持增长,但事故后出现 40% 的退订率,反映出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敏感。
四、用户决策建议
- 理性看待质量争议
- 区分个案与普遍问题:部分故障(如断轴)经调查为外力或操作不当导致,而非设计缺陷。
- 关注改进措施:小米在召回和售后方面的积极响应,显示其对质量问题的重视。
- 重点考量车型与配置
- 高配版更可靠:搭载激光雷达的 SU7 Ultra 和 YU7 车型,在感知能力和安全性上优于标准版。
- 避免早期批次:2024 年 8 月前生产的 SU7 存在较多软件问题,建议选择 2024 年 11 月后改进批次。
- 实地体验与风险评估
- 试驾智能驾驶:重点测试自动泊车、高速 NOA 等功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 售后考察:了解本地服务网点覆盖情况,避免维修不便。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确实面临智能驾驶系统缺陷、售后滞后等质量挑战,部分事件(如安徽铜陵事故)对品牌信任造成冲击。然而,其硬件性能、性价比和第三方质量排名仍具竞争力。若计划购买,建议选择高配车型、后期生产批次,并充分评估本地售后服务能力。对于质量敏感用户,可关注华为问界、特斯拉等在安全技术上积累更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