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最火的车型当属小米 SU7 系列,尤其是其高性能版小米 SU7 Ultra,以及即将上市的首款 SUV 车型小米 YU7。以下从市场表现、产品力、行业影响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小米 SU7:销量与口碑双爆的 “现象级车型”
- 市场表现:持续领跑新势力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 在 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 1-4 月累计销量突破 10 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品牌第七。4 月单月交付量达 2.85 万辆,环比增长 35%,创新势力品牌新高。其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顶配 Max 版 29.99 万元,凭借 “中大型纯电轿车 + 越级配置” 的组合,精准切入 20-30 万元主流市场。
- 产品力:技术与设计的双重突破
- 性能与续航:SU7 提供单电机(220kW)和双电机(495kW)版本,后驱超长续航版 CLTC 续航达 830 公里,四驱版 800 公里,满足长途出行需求。
- 智能化配置:搭载骁龙 8295 座舱芯片、56 英寸 HUD 抬头显示及 7.1 英寸翻转式仪表屏,支持高速领航、一键代客泊车等功能,车机流畅度行业领先。
- 设计与获奖: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外观提供 9 种配色(如 15 周年限定璀璨洋红),内饰采用科技与豪华融合的设计,获 2025 年德国 iF 设计奖五项大奖。
- 市场争议与应对
- 质量问题:SU7 曾因 “断轴门”“激光雷达故障” 等事件引发争议,但小米通过 OTA 升级、召回部分车辆(如 2025 年 1 月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及加强售后网络(5 月新增 29 家门店)逐步化解危机。
- 智能驾驶更名:受行业监管趋严影响,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强调功能边界,避免过度宣传。
二、小米 SU7 Ultra:性能标杆与品牌破局
- 赛道级性能
作为 SU7 的性能版,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前 1 后 2),总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创下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纪录,成为全球最速四门量产车。其续航 600 公里,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充至 80%),并配备碳纤维车身、碳陶瓷刹车等赛道化配置。
- 市场定位与用户反响
- 价格与订单:预售价 81.49 万元,虽定位高端,但 10 分钟内斩获 3680 台小订订单,显示市场对小米技术实力的认可。
- 争议与调整:因高温工况电池过热风险,SU7 Ultra 曾通过 OTA 限制最高时速至 210km/h,引发车主抗议,后小米撤回限速补丁并承诺优化。
三、小米 YU7:SUV 市场的 “潜力新星”
- 产品亮点
- 尺寸与空间: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定位中型纯电 SUV,采用大五座布局,提供 245/45 R21 轮毂及黄色刹车卡钳,运动感十足。
- 动力与续航:后驱版搭载 235kW 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最长 820 公里(CLTC),支持 11kW 家庭充电。
- 技术储备:基于小米自研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技术,未来或推出更高性能版本。
- 市场预期
- 预售与交付:首批 5000 台创始版已售罄,标准版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年交付目标 10 万辆,成为小米冲击 35 万辆总目标的关键。
- 竞争策略:定价 25-35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 Performance,以更长续航和智能化配置形成差异化。
四、小米汽车的 “组合拳”:生态与产能的双重支撑
- 生态协同
小米 SU7/YU7 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手机无感连接、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构建 “人车家” 一体化体验。
- 产能爬坡
北京亦庄工厂产能从 3 月的 1.5 万辆 / 月提升至 4 月的 3.2 万辆 / 月,二期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为交付目标提供保障。
- 渠道扩张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门店达 269 家,覆盖 74 城,5 月计划新增 29 家,加速下沉市场渗透。
总结:SU7 系列仍是 2025 年 “最火车型”
- 短期(2025 年上半年):小米 SU7 系列(含 Ultra)凭借销量优势、技术标杆地位及品牌热度,仍是市场焦点。
- 长期(2025 年下半年):小米 YU7 上市后,若能延续 SU7 的性价比策略并快速交付,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 风险与挑战:质量争议、智能驾驶信任危机及产能压力仍是小米需持续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通过 “SU7 主打销量、Ultra 树立品牌、YU7 拓展市场” 的策略,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