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智能驾驶、充电网络等多领域的生态布局,涉及多家上市公司。以下从技术合作、供应链协同、市场前景等维度梳理核心合作企业:
一、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 合作内容:独家供应小米 SU7 Ultra 的麒麟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单车电池价值超 8 万元。
- 技术优势: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超 30%,800V 高压平台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 订单潜力:2025 年预计配套小米汽车 20 万辆,对应电池需求约 1.6GWh。
- 比亚迪(002594.SZ)
- 合作内容: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三元锂低 15%。
- 协同效应:比亚迪与小米在智能座舱芯片、车规级 IGBT 模块等领域亦有深度合作。
二、电驱动与热管理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业务: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全系车型提供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技术壁垒:电机效率达 97.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2025 年预计配套量超 30 万台。
- 银轮股份(002126.SZ)
- 合作内容:独供热管理系统,集成液冷电池温控、电机冷却及座舱空调,适配小米 800V 高压快充技术。
- 产能布局:墨西哥基地投产,可覆盖北美出口需求,2025 年订单占比预计超 30%。
三、智能驾驶与座舱
-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产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 8295 芯片)及 L2++ 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支持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功能。
- 市场地位:2024 年智能座舱市占率 28%,小米订单贡献营收超 20 亿元。
- 华阳集团(002906.SZ)
- 合作亮点:为 SU7 Ultra 提供翻转式仪表屏及 50W 大功率无线充电模块,产品良率达 99.2%。
- 产能扩张:惠州基地新增 3 条产线,2025 年智能座舱产品产能提升至 150 万套 / 年。
四、车身与底盘部件
- 祥鑫科技(002965.SZ)
- 核心技术:独家供应 SU7 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减重率达 25%,生产效率提升 40%。
- 成本优势:墨西哥工厂投产,北美市场运输成本降低 30%,2025 年订单金额预计超 50 亿元。
- 凯众股份(603037.SH)
- 细分领域:智能底盘悬架减震元件供应商,打破外资垄断,2024 年净利润预增 35%。
- 技术协同:与小米联合开发线控制动系统,适配智能驾驶需求。
五、充电网络与服务
- 特来电(未上市)
- 合作规模:接入小米充电地图超 50 万根充电桩,覆盖 360 城及 6221 个服务区。
- 技术创新:动态负荷调控技术可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30%,降低电网压力。
- 星星充电(未上市)
- 合作模式:与小米共建超充网络,800V 高压桩占比达 70%,充电功率最高 480kW。
六、轻量化与新材料
- 贝特瑞(835185.BJ)
- 核心产品:硅碳负极材料供应宁德时代,适配小米 SU7 Ultra 的快充电池需求。
- 技术壁垒:比容量达 1500mAh/g,循环寿命超 2000 次。
- 禾昌聚合(832089.BJ)
- 合作内容:供应改性塑料部件,单车用量 150kg,成本较传统金属件低 20%。
- 市场拓展:2025 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预计突破 60%。
七、精密制造与检测
- 津荣天宇(300988.SZ)
- 核心业务:配套小米 SU7 及 YU7 车型的精密金属部件,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 55%。
- 产能规划:天津基地新增 5 条产线,2025 年产能提升至 800 万件 / 年。
- 联测科技(688113.SH)
- 技术服务:提供动力系统测试设备,覆盖小米汽车生产全流程,测试精度达 0.1%。
合作动态与风险提示
- 产能爬坡: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供应链企业需在 Q3 前完成产能验证。
- 技术迭代: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模块等新技术可能导致现有供应商份额调整。
- 地缘风险:墨西哥、东南亚基地建设进度可能影响出口订单交付。
建议关注技术壁垒高、订单占比超 30% 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以及受益于小米出海战略的供应链公司(如祥鑫科技、银轮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