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2025 年的小米集团仍为中国国产企业,其核心业务布局、技术研发和品牌定位均深度植根于中国市场。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中国创始团队主导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集团的股权结构显示,创始人雷军仍持有 24.1% 的股份,为最大个人股东。其他主要股东包括腾讯(8.6%)、外资机构贝莱德(2.41%)和先锋领航(2.34%)等,但这些外资持股比例均低于 5%,且未形成控股。从控制权来看,小米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仍由中国团队主导,雷军作为董事长兼 CEO 直接决策公司战略方向,如 2025 年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布局。这种股权结构与控制权配置,确保小米的经营决策完全独立于外资干预。
二、生产与研发布局:国内核心基地支撑全球化
- 制造体系
小米的核心生产基地均位于中国:
-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总投资 630 亿元,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中投产,成为小米智能汽车的制造中枢。
- 武汉光谷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11 月投产,规划年产能百万台,融合 AIoT 技术打造智能家电闭环。
- 南京科技园:作为华东总部,聚焦手机和汽车软件开发,2024 年已投入使用,预计五年内研发人员突破 1 万人。
这些基地不仅承担生产任务,还通过自研芯片(如澎湃 C3)、智能制造技术(如 AI 大模型赋能生产线)提升国产化水平。
- 研发投入
小米 2025 年研发预算超过 240 亿元,重点攻关 6G 预研、计算光学等核心技术。其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连续两年进入前十,2024 年位列中国第三,技术自主性显著提升。
三、政策与行业定位:深度融入中国制造战略
- 国家战略契合
小米的发展路径与《中国制造 2025》高度一致:
- 创新驱动:通过自研技术(如卫星通信、AI 影像)突破行业壁垒,小米 15 Ultra 搭载的天通卫星系统开创全球智能手机先河。
- 生态协同:构建 “手机 + 汽车 + 智能家居” 全场景联动,如 SU7 车载系统调用手机算力实现 4K 影像云端处理,符合工信部推动的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目标。
- 质量为先:小米 SU7 Ultra 以 6 分 46 秒 874 的纽北圈速登顶全球最快四门车,技术指标超越特斯拉,体现国产高端制造实力。
- 市场角色
在 2025 年中国手机市场,小米以 16.8% 的份额稳居第二,4000 元以上高端机型销量同比增长 48%,成为国产替代苹果的重要力量。其高端化战略(如小米 15 Ultra)推动国产手机在影像、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被行业视为 “中国制造最高水平” 的代表。
四、全球化与国产身份的平衡
尽管小米在海外市场(如印度、东南亚)占据重要份额,但其全球化布局并未削弱国产属性:
- 技术输出:小米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如将卫星直连纳入 5.5G 标准讨论,提升国产技术话语权。
- 供应链本土化:豪威传感器等国产零部件订单暴增 300%,国产 CMOS 市占率突破 40%,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增强。
- 政策合规:小米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其海外业务(如印度工厂)均在当地政策框架内运营,未涉及敏感技术转移。
五、争议与风险的澄清
- 外资持股问题
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外资机构虽持有小米股份,但比例较低(合计不足 5%),且多为财务投资。中国《外商投资法》要求关键领域外资准入需经安全审查,小米作为非敏感行业企业,外资持股不影响其国产属性。
- 智能汽车责任争议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事故中,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但最终责任认定需待警方调查。此类事件属于技术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与企业国籍无关,且小米已加强安全技术迭代(如双路环形冷却系统)。
结论
2025 年的小米集团仍是中国国产企业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团队掌握控制权,核心生产与研发扎根国内,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全球化布局服务于国产技术输出。尽管存在外资财务投资和市场竞争挑战,但其国产身份的本质未发生改变,反而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成为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