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因车型版本、配置选装及产能爬坡进度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不同车型交付周期
- SU7 标准版
目前锁定订单后预计需46-49 周(约 11-12 个月)交付,提车时间集中在 2026 年 2-3 月。这一周期较长,主要因标准版订单占比高(约 60%),且产能优先分配给高端车型。
- 案例参考:有用户 3 月下单 Pro 版(45-48 周),4 月订单状态已缩短至 25-28 周,显示产能逐步释放。
- SU7 Ultra 版
作为顶配车型,交付周期最短,锁定订单后18-21 周(约 4-5 个月)即可提车。其产能优先保障,4 月已开启双风道前舱盖版交付。
- 选装影响:若选配碳纤维前舱盖(4.2 万元),交付周期将延长至 34-37 周(约 8-9 个月)。
- SU7 Pro/Max 版
Pro 版交付周期为45-48 周(约 11 个月),Max 版为42-45 周(约 10 个月)。这两款车型因搭载高阶智驾硬件,供应链复杂度较高,交付进度受芯片供应影响。
二、产能与供应链瓶颈
- 工厂扩建进展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二期投产后,SU7 系列产能有望从当前月均 2.8 万台提升至 3.5 万台以上。
- 挑战:现有订单积压超 18 万台,按当前交付速度,消化存量订单需半年以上。
- 供应链优化
- 电池供应: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电池产能逐步释放,标准版车型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交付周期已从 50 周缩短至 46 周。
- 芯片短缺:7nm 车规级芯片(用于智能座舱)仍依赖进口,导致 Pro/Max 版交付延迟约 4 周。
三、市场与政策因素
- 订单量激增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累计锁单超 15 万份,其中 SU7 Ultra 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远超预期。
- 产能压力:现有产能仅能满足 40% 订单需求,新订单交付周期普遍超 40 周。
- 竞争与事故影响
- 市场分流:零跑、理想等品牌 4 月交付量同比增长超 30%,部分消费者转向竞品。
- 安全质疑:3 月安徽 SU7 事故后,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导致 4 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3.4%。
四、未来交付趋势
- 产能释放节点
- 6 月:二期工厂竣工,产线调试启动,SU7 月产能有望突破 3 万台。
- Q3:武汉零部件基地投产,可满足 30% 的 SU7 零部件需求,交付周期预计缩短 8-10 周。
- 新车型影响
- YU7 SUV:6-7 月上市后,预计首年订单超 5 万辆,可能分流 SU7 部分产能,导致标准版交付周期延长至 50 周以上。
- 增程车型: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 预计 2025 年底亮相,或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压力。
五、用户建议
- 优先选择现车或短周期车型:
- SU7 Ultra 版(18-21 周)、库存现车(如部分颜色配置)可快速提车。
- 避免选装高成本部件(如碳纤维前舱盖),以缩短等待时间。
- 关注官方动态:
- 小米汽车官网每周更新交付进度,APP 内可查询订单状态。
- 二期工厂投产后,建议通过门店预约试驾,优先锁定产能释放后的批次。
- 备选方案:
- 若急需用车,可考虑租赁或购买展车(部分门店提供试驾车转售)。
- 关注二手车市场,部分准新车(行驶里程 < 5000 公里)溢价约 5%-10%。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呈现 “高端快、入门慢” 的分化趋势,标准版车型平均需等待11-12 个月,而 Ultra 版仅需4-5 个月。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Q3 起交付效率将逐步提升,但新车型上市可能带来新的产能压力。建议消费者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并持续关注官方产能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