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已构建起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芯片、底盘系统等核心环节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其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推动产业链技术升级,同时通过双供应商策略和数字化管理保障供应链稳定性。以下是关键领域的详细解析:
一、动力电池:双技术路线与头部供应商
小米汽车采用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双技术路线,分别适配高性能车型和入门级车型。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其电池能量密度达 260Wh/kg,支持 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则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小米 YU7 等车型,装电量达 96.3kWh,续航里程突破 830 公里。此外,小米在部分车型中采用自研电池 PACK 技术,提升电池系统集成效率。
二、电驱系统:自研与合作并行
在电机领域,小米与联合汽车电子合作开发基础款驱动电机,适配 SU7 标准版车型;高性能车型如 SU7 Ultra 则搭载汇川技术的驱动电机,其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提升至 4.2kW/kg。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 SU7 Ultra 中首次应用自研超级电机 V8s,结合碳化硅(SiC)模块,将电驱系统效率提升至 97.5%,技术壁垒超越特斯拉 FSD V12。
三、智能驾驶: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小米通过自研 + 投资双路径布局智能驾驶:
- 芯片与算法: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254TOPS)支持 L2 + 级辅助驾驶,搭配激光雷达实现 360 度环境感知;同时自研推理大模型 Xiaomi MiMo,实现端侧实时决策,延迟低于 300ms,数学推理能力超越阿里 32B 模型 12.7%。
- 测试与数据:与光庭信息合作开展自动驾驶测试,覆盖人机交互界面验证、仿真场景构建及数据隐私化处理,后者是国内唯一通过 ASPICE CL3 认证的企业。
- 战略投资:斥资 5 亿元收购深动科技,强化高精地图与路径规划技术,加速城市 NOA 功能落地。
四、智能座舱:高通芯片与生态互联
小米 SU7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5nm 工艺,算力 30TOPS),支持多屏交互、语音助手及 AR-HUD 功能,车机系统响应速度较上一代提升 40%。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小米汽车与手机、AIoT 设备(连接超 9 亿台)实现数据互通,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7.2 小时,生态变现效率直逼苹果服务业务。
五、底盘与轻量化:本土龙头深度绑定
- 底盘系统:万向钱潮供应悬架、制动系统等结构件,并切入智能驾驶配套,其产品适配小米 SU7 的高性能需求,技术壁垒覆盖底盘全产业链。
- 轻量化部件:祥鑫科技提供电池包结构件及车身冲压件,减重率超 20%,同时配套特斯拉等头部车企;模塑科技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等装饰件,深度绑定小米量产需求。
六、热管理与精密制造:技术壁垒与订单弹性
- 热管理系统:奥特佳独家供应 SU7 热管理系统,集成热泵技术,冬季续航衰减降低 20%;鹏翎股份提供流体管路,适配混动与纯电车型,定点项目逐步放量。
- 精密部件:津荣天宇供应电池包精密金属件,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50%;中捷精工开发减震零部件,技术壁垒高,覆盖比亚迪、小米等品牌。
七、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与全球化布局
- 智能制造:北京、武汉工厂采用 “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实现每 76 秒下线一台 SU7,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40%;大压铸设备集群和 700 + 机器人协同作业,降低人工干预。
- 物流优化:构建覆盖材料央仓、工厂仓、成品仓的智能物流网络,库存周转率提升 30%;武汉工厂依托汽车产业集群,物流成本降低 30%-50%。
- 风险控制:通过双供应商策略(如宁德时代 + 弗迪电池)、长期合同锁定及安全库存管理,应对芯片短缺、原材料波动等风险;同时投资近 50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车规芯片等领域,强化供应链韧性。
八、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与低碳转型
小米计划 2030 年建成国际领先绿色供应链体系,碳足迹管理覆盖全产业链。武汉工厂引入工业 4.0 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仓储能耗;北京工厂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车身部件回收利用率达 95%。此外,小米推动 NPU 推理效率取代传统 CPU/GPU 性能比拼,倒逼高通、联发科调整芯片架构,旗舰芯片 AI 算力占比从 15% 跃升至 35%,减少算力冗余。
九、地域分布:东部沿海产业集群
小米供应链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三省,其中江苏布局 21 家,涉及电池、电机、底盘等环节;苏州、上海、深圳为核心城市,苏州聚集 8 家供应商,涵盖电驱、热管理等领域。北京亦庄工厂作为整车制造基地,一期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投产,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通过上述布局,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实现销量突破 30 万台,其供应链体系展现出 “技术壁垒高、订单弹性大、生态协同强” 的特点,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