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交付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近期交付表现
根据官方数据,小米汽车 2025 年 4 月交付量超过 2.8 万台,较 3 月的 2.9 万台略有下滑,但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这一数据与行业整体趋势相符 —— 理想、零跑等品牌在 4 月也出现了环比交付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车型已于 4 月启动交付,标志着其高端产品线的市场渗透正式开启。
从季度表现看,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约 7.6 万台,虽未达到此前分析师预测的 8 万台目标,但仍保持了稳定增长。其中,SU7 标准版在 2 月交付量突破 2 万台,3 月进一步提升至 2.9 万台,显示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
二、产能与供应链动态
当前小米汽车的产能瓶颈正逐步缓解。北京亦庄工厂一期月产能约 1.2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模式已实现超设计产能运行(如 3 月交付 2.9 万台)。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届时总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此外,武汉零部件项目的落地(如与东风集团的协同合作)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效率。
不过,产能爬坡仍面临挑战。截至 4 月底,未交付订单仍超过 15 万辆,部分车型(如 SU7 Pro 版)交付周期长达 11 个月。为此,小米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调整工厂工作制度为每两周休息一天,加速二期工厂建设;二是引入外部代工资源,探索长三角代工模式。
三、市场竞争与产品策略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作为新晋品牌表现亮眼。截至 4 月 27 日,其 2025 年累计终端销量达 100,170 辆,位列行业第七。SU7 Ultra 的上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 该车型售价 52.99 万元起,开售三天锁单突破 1.9 万台,成为高端市场的一匹黑马。
为应对竞争,小米正加速产品矩阵扩张。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 23.59-25 万元区间,对标特斯拉 Model Y,预计年产能 10 万辆。同时,门店网络快速扩张:4 月新增 34 家门店,总数达 269 家,覆盖 74 城;5 月计划再增 29 家,服务网点同步扩展至 132 家,覆盖 79 城。
四、挑战与风险
- 质量与信任危机:尽管 “断轴门” 事件最终被认定为外力冲击导致,但激光雷达故障、智能驾驶系统争议等问题仍引发用户担忧。2025 年初因软件策略缺陷召回 3.1 万辆 SU7 的事件,暴露出技术验证环节的不足。
- 售后体系压力:截至 3 月,33 家服务中心需承载 18 万车主的售后需求,单网点服务量达 5500 台,远超行业标准。尽管 4 月服务网点增至 132 家,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响应机制。
- 财务压力:2025 年 Q1 小米汽车业务预计亏损 1-2 亿元,虽接近盈亏平衡,但尚未实现盈利。每辆车约 4 万元的亏损仍需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逐步消化。
五、全年目标与展望
小米已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分析师预测实际产能可能达到 45 万辆。若二期工厂如期投产并实现产能爬坡,叠加 YU7 等新车型的上市,这一目标具备可行性。然而,市场竞争加剧(如零跑 4 月交付 4.1 万台,同比增长 173%)和供应链波动(如武汉工厂合作受阻)仍是潜在风险点。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呈现 “交付量稳步增长、产能加速释放、市场认可度提升” 的态势,但质量管控、售后网络和财务健康度仍是决定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下半年交付量有望迎来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