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5 月 1 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简称 “小米汽车”)尚未完成独立上市。根据现有信息,小米汽车仍为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的全资子公司,其业务发展主要依赖小米集团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雷军明确表态:小米汽车不独立上市
2024 年 7 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年度演讲中透露,小米汽车从成立之初就放弃了独立融资或上市的计划。他提到,曾有 VC 机构对小米汽车给出 100 亿美元估值,但最终选择由小米集团全资投入。雷军的核心考量包括:
- 长期战略一致性:造车周期长(通常需要 5-10 年),若引入外部资本,可能导致战略目标与投资者短期利益冲突。
- 资源协同优势:小米集团的技术、供应链和生态资源(如 MIUI 系统、IoT 设备)可直接赋能汽车业务,无需独立融资。
- 风险自担:雷军表示 “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以确保团队专注于产品打磨而非资本运作。
这一决策意味着小米汽车将长期作为小米集团的一部分,通过集团财报披露业务进展,而非独立 IPO。
二、业务进展与市场表现
尽管未上市,小米汽车的产品落地和市场表现已取得显著进展:
- 首款车型 SU7 的市场表现:
- 销量:2024 年 3 月上市后,SU7 累计交付量在 2025 年 3 月突破 32 万辆,单月交付量最高达 2.9 万辆(2025 年 3 月数据)。
- 价格策略: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起,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凭借高性价比快速打开市场。
- 技术亮点: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Xiaomi HyperOS 系统,以及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
- 第二款车型 YU7 的上市计划:
- 定位:纯电中大型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售价预计 30 万 - 40 万元。
- 进展:2025 年 4 月,小米官方多次回应称 YU7 仍按原计划于 6-7 月上市,未受智驾安全争议和工厂管理问题影响。
- 产能保障: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三、未上市的潜在原因
- 行业环境挑战:
- 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2025 年,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加速扩张,小米需通过集团资源强化竞争力。
- 资本热度降温:2024 年后,全球新能源汽车板块估值回调,独立 IPO 的融资窗口收窄。
- 技术投入需求:
- 研发投入: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主要用于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和生态融合。
- 风险控制:独立上市可能导致业绩压力,影响技术投入的持续性。
- 集团战略布局: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与手机、IoT 设备的深度联动(如车机互联、智能家居控制)需集团层面统筹。
- 全球化扩张:小米计划 2025 年后逐步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集团资源可降低海外拓展风险。
四、未来可能性
尽管当前无上市计划,小米汽车仍存在以下潜在路径:
- 分拆上市:若业务规模扩大(如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可能效仿吉利、比亚迪,将汽车业务分拆至科创板或港股。
- 借壳上市:通过收购现有上市公司实现曲线上市,但需考虑监管政策和整合难度。
- 继续依赖集团支持: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超 1000 亿元,足以支撑汽车业务长期发展。
五、关键信息验证
- 官方声明:小米集团从未发布小米汽车独立上市的公告,且雷军多次强调 “全资自己干”。
- 财报数据: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将汽车业务收入计入 “其他收入”,未单独披露估值或融资信息。
- 行业分析:多家券商(如信达证券、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提及小米汽车 “依赖集团资源”,未预测其独立上市。
总结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尚未独立上市,且短期内无明确计划。其业务发展依托小米集团的资金、技术和生态优势,聚焦产品迭代与市场扩张。若未来行业环境、战略目标或资本需求发生变化,分拆上市可能成为选项,但目前仍以集团化运作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