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至 2 月间,小米汽车因 SU7 车型 “断轴” 事件陷入舆论漩涡。事件源于一位车主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家属驾驶小米 SU7 通过坑洼路段时发生 “断轴”,质疑车辆存在质量问题。该事件迅速引发全网热议,但随着调查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最终演变为一场典型的 “超速驾驶 + 信息误导” 引发的信任危机。
一、事件脉络:从质疑到反转
- 事故初现与舆论发酵
2025 年 1 月 30 日,江苏淮安盱眙某乡村公路上,一辆小米 SU7 以约 70km/h 的速度通过限速 20km/h 的破损路段,导致右后轮爆胎、悬架摆臂断裂。车主最初在社交媒体上强调 “正常行驶”,并质疑车辆存在设计缺陷,相关视频被大量转发,# 小米 SU7 断轴 #话题登上热搜。
- 小米官方的调查与澄清
小米汽车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调查,通过行车记录仪数据、现场勘察和技术分析得出结论:事故系驾驶员严重超速(实际车速达限速 3.5 倍)导致外力冲击过载,与产品质量无关。官方于 2 月 9 日发布声明,详细还原事故过程,并指出车主拒绝配合酒精检测、主动放弃保险索赔等异常行为。
- 车主回应与真相反转
车主后续通过抖音发布长文,承认事故处理中存在欺瞒行为,包括家属顶包、隐瞒超速细节等。但仍坚称车辆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并质疑小米未提供第三方鉴定报告。不过,其社交平台相关内容随后被删除,事件以 “自费维修” 暂告段落。
二、争议焦点与技术解析
- 责任划分的核心矛盾
- 超速驾驶的破坏性:根据小米工程师团队的实地勘察,事故路段坑洼边缘高度达 15cm,车辆以 70km/h 速度撞击时,轮胎瞬时受力超过设计阈值 3.2 倍,导致摆臂断裂。其他车主实测显示,同路段以合规速度通过时车辆无损伤,印证了外力冲击的决定性作用。
- 信息误导的影响:车主最初隐瞒超速事实,甚至编造 “正常行驶” 情节,叠加短视频平台的 “5 秒剪辑版” 事故画面,加剧了公众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
- 悬架设计的行业争议
事件引发对新能源汽车悬架结构的讨论。小米 SU7 采用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全铝悬架,主打轻量化与操控性。有观点认为铝合金材质在极端冲击下易断裂,但业内人士指出,悬架设计需兼顾强度与轻量化,且事故中摆臂断裂属于典型过载表现,与 “断轴”(金属疲劳或设计缺陷)存在本质区别。
三、小米的危机公关策略
- 快速响应与数据透明化
小米在事件发生后 72 小时内完成现场勘察、数据提取和技术分析,并通过官方声明、微博等渠道公开关键证据,包括行车记录仪视频、限速标识照片、悬架金相报告等,阻断谣言传播链条。
- 法律手段与舆论引导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表示将支持法务部门对不实信息进行处理,同时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事故分析报告,以技术细节强化说服力。
- 用户沟通与服务升级
事件发生后,小米持续与车主沟通维修方案,并在 2025 年 4 月推出 “五一出行服务”,包括 24 小时免费道路救援、异地送车服务等,以实际行动重塑用户信任。
四、事件影响与行业启示
- 对小米汽车的短期冲击与长期影响
事件初期对小米品牌形象造成一定损害,但 4 月交付量仍超 2.8 万台,显示市场对其产品力的认可。同时,该事件暴露了新能源汽车在舆论场中的脆弱性 —— 片面信息易被放大为 “质量门”,车企需强化数据透明化能力。
- 用户维权与法律边界
车主家属的顶包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而保险欺诈可能面临刑事责任。事件提醒消费者,维权需遵循合法程序,隐瞒事实或误导舆论可能适得其反。
-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警示
新能源车因电池增重、底盘低等特点,高速过坑风险高于燃油车。小米 SU7 事故再次警示用户:驾驶时需留意路况,避免超速或暴力驾驶,同时定期检查悬架系统。
五、后续发展与行业趋势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未因 “断轴” 事件调整产品策略,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车型已开始交付,且计划 6 月推出首款 SUV 产品 YU7。行业层面,此次事件加速了车企对 “数据自证” 能力的建设,如 EDR(车载事件记录仪)的普及和 OTA 远程取证技术的应用。
综上,小米汽车 “断轴” 事件本质上是一起因超速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却因信息误导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事件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舆论场中的特殊挑战,也为车企应对类似危机提供了范本 —— 快速响应、数据透明、法律手段与用户沟通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