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官方数据及权威媒体报道,小米 SU7 不同版本的车身重量因配置、材质和动力系统差异存在显著区别。以下是各版本的详细重量信息及技术解析:
一、标准版与 Pro 版:铝合金车身的均衡之选
- 整备质量:1980-2250kg
标准版(后驱单电机)和 Pro 版(后驱双电机)采用高强度铝合金车身框架,配合轻量化电池包设计,整备质量控制在 1.98-2.25 吨之间。例如,2025 款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整备质量为 1980kg,而 Pro 版因电池容量增加至 75kWh,整备质量提升至 2090kg。 - 满载质量:2430-2655kg
标准版满载质量为 2430kg,Pro 版因电池和电机重量增加,满载质量达到 2540kg。这一重量在中大型纯电轿车中属于中等水平,兼顾了续航与操控性能。 - 材质与技术:
车身覆盖件采用铝合金板材,结合激光焊接工艺,既保证了车身刚性(扭转刚度达 40,500N・m/°),又通过材料优化降低重量。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5C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00Wh/kg,进一步减少电池组体积和重量。
二、Ultra 版:碳纤维革命的性能标杆
- 整备质量:1900-2360kg
Ultra 版提供两种材质选择:- 铝合金版:整备质量 2360kg,标配三电机四驱系统和 800V 高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93.7kWh),CLTC 续航 630km。
- 碳纤维版:通过全车 17 处碳纤维组件(如前舱盖、尾翼、扩散器),整备质量降至 1900kg,成为同级最轻车型。碳纤维覆盖件采用热压罐工艺制造,面积达 1.73 平方米,减重效果显著。
- 性能表现:
碳纤维版凭借轻量化优势,零百加速仅 1.98 秒,极速达 350km/h,百公里刹停距离缩短至 30.8 米。同时,碳纤维材质提升了车身刚性(扭转刚度提升 25%),麋鹿测试成绩达 85km/h,刷新量产电车纪录。 - 选装配置:
碳纤维前舱盖可替换铝合金版本,减重 1.3kg,并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但铝合金版保留了 105 升前备箱和电动开合功能,更适合日常使用。
三、纽北限量版:赛道级轻量化极致
- 整备质量:1850kg
作为性能旗舰,纽北限量版采用全碳纤维车身框架(包括车门、车顶、侧裙),配合镁合金轮毂和碳陶瓷刹车盘,整备质量进一步降至 1.85 吨。该版本仅生产 500 台,专为赛道设计。 - 技术亮点:
- 电池:搭载半固态电池(135kWh),CLTC 续航 1100km,支持 1000V 超充,12 分钟补能 500km。
- 动力:三电机综合功率 1548 马力,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 1.8 秒,赛道模式下可实现 10 分钟连续极速行驶。
四、重量差异的核心因素
- 材质选择:
铝合金车身成本低、易加工,适合量产车型;碳纤维材质减重效果显著,但成本高昂,多用于高端版本。例如,Ultra 碳纤维版相比铝合金版减重 460kg,但售价高出 28.5 万元。 - 电池技术:
标准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 160Wh/kg),而 Ultra 版和纽北版升级为三元锂 / 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240-400Wh/kg),在相同续航下电池组重量减少 20%-30%。 - 配置差异:
高阶版本标配空气悬架、激光雷达、HUD 等配置,增加约 150-200kg 重量。例如,Ultra 版因配备 3 颗激光雷达和双腔空气悬架,比标准版重 380kg。
五、官方数据与实测验证
- 汽车之家实测:
2025 款 Ultra 铝合金版实测整备质量 2365kg,与官方数据一致。碳纤维版因手工产能限制,交付量较少,但车主反馈实际驾驶感受 “轻盈如钢炮”。 - 行业对比:
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版(1900kg)相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61kg)减重 12.1%,与保时捷 Taycan Turbo S(2300kg)相比优势明显。
总结:轻量化技术的行业意义
小米 SU7 通过 “材质革新 + 电池升级 + 结构优化” 三重策略,在性能与续航之间取得平衡。碳纤维版的推出不仅树立了纯电轿车的轻量化标杆,也为行业提供了量产可行性参考。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一体化压铸技术的普及,小米 SU7 的重量有望进一步下探,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进入 “吨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