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造车代工厂

2025-05-07 00:32:50  阅读 6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出自建工厂为主、外部合作为辅的多元化布局。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自建工厂:核心产能支柱


  1.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 4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2024 年实际交付量为 136,854 辆,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占地面积 53 公顷,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计划年中开始生产,预计将支持新款 YU7 车型的量产。该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六大车间(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实现全流程自主生产,并已开放常态化参观。

  2. 武汉工厂的潜在布局
    小米在武汉的智能家电工厂于 2025 年 11 月投产,但汽车工厂仍处于筹备阶段。湖北省政府正积极推动小米汽车落户武汉,与东风汽车集团的合作谈判持续进行中。若合作达成,武汉工厂可能利用东风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并整合当地汽车产业链资源,覆盖华中、华南市场。


二、外部合作:技术协同与产能补充


  1. 比亚迪:电池与技术深度绑定
    比亚迪为小米 SU7 提供 73.6kWh 刀片电池,支持其 620 公里续航能力。双方还联合开发智能驾驶、车载系统等领域,例如小米 HyperOS 与比亚迪电池管理系统的协同优化。尽管未直接参与整车代工,但比亚迪在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至国际化供应链布局(如法国供应商合作)。

  2. 江淮汽车:传闻与澄清
    2021 年曾有传闻称江淮汽车可能为小米代工,但江淮官方已多次辟谣,明确否认合作意向。不过,江淮在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经验丰富(如蔚来、大众合作),若未来小米产能扩张需求激增,不排除双方重启谈判的可能性。

  3. 北汽集团:资质与产能过渡
    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资质最初依托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实际生产仍在小米自建工厂完成。这一合作更多是资质获取的权宜之计,而非长期代工模式。


三、战略逻辑:自研自产为主导


小米坚持 “自研自产” 战略,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 技术自主性:自建工厂可确保核心技术(如 800V 碳化硅平台、HyperOS 系统)的落地不受外部限制,避免供应链风险。
  • 品牌调性:小米 SU7 Ultra 定价 81.49 万元,冲击高端市场,需通过自主生产保障品质一致性和品牌溢价。
  • 成本控制:自建工厂可降低代工费用,例如北京工厂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将月产能从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成本下降约 15%。

四、未来动向:扩产与生态整合


  1. 产能目标: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武汉工厂若落地可进一步补充产能。
  2. 技术合作:与比亚迪、武汉华星光电等企业在电池、车载显示等领域的合作将持续深化,推动 “硬件 + 软件” 生态融合。
  3. 国际化布局:小米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可能采用 “本地建厂 + 区域代工” 模式,例如与法国或德国车企合作。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厂模式并非主流,而是以自建工厂为核心,通过外部技术合作和供应链整合实现产能扩张。尽管武汉工厂与东风的合作仍存变数,但短期内小米的生产重心仍将集中在北京亦庄基地。这一策略既保障了技术自主性和品牌控制力,也为未来国际化布局预留了灵活空间。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146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