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报道,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已形成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电子系统、车身制造等核心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以下是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及技术合作情况的详细梳理:
一、动力电池与电驱系统
- 宁德时代
- 供应范围:三元锂电池(101kWh)、磷酸铁锂电池(94.3kWh),覆盖小米 SU7 Max/Pro 及 YU7 高性能车型。
- 技术亮点: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km),能量密度达 255Wh/kg,续航能力突破 800km。
- 合作深度:宁德时代是小米 SU7 Max 的独家三元锂电池供应商,占小米电池采购量的 40%,并参与联合研发下一代麒麟电池。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供应范围: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主要用于 SU7 标准版及 YU7 入门车型,成本较宁德时代低 15%-20%。
- 技术特点: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提升安全性,适配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支持 14 层物理防护和 IP6K9K 密封测试。
- 市场策略:小米采用 “双供应商随机混装” 模式,标准版车型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弗迪电池,用户无法自主选择。
- 汇川技术
- 供应范围:驱动电机及电驱系统,与小米联合研发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行业领先。
- 技术优势:电驱系统集成度极高(鞋盒大小),适配 SU7 Max/Pro 及 YU7 高性能车型,兼顾动力与空间优化。
- 联合汽车电子
- 供应范围:基础版车型驱动电机,技术稳定且成本可控,适配 SU7 标准版及部分中低端车型。
二、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 高通
- 供应范围:骁龙 8295 芯片,用于智能座舱系统,支持多屏交互、语音识别及车联网功能。
- 技术亮点:算力达 30TOPS,较前代提升 8 倍,保障车机流畅性及 AI 算法运行效率。
- 中科创达
- 供应范围:智能驾驶中间件解决方案(如 “魔方中间件”),支持自动驾驶算法快速迭代。
- 合作深度:参与小米 HAD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开发,提升传感器融合与决策效率。
- 禾赛科技 & 速腾聚创
- 供应范围:激光雷达传感器,小米 SU7 Ultra 支持激光雷达选装,禾赛 ATX 系列价格降至 1450 元,推动 L3 级智驾普及。
- 技术路径:禾赛 ATX 采用自研芯片,速腾聚创 M 系列支持多传感器融合,适配小米 “平权化” 智能驾驶战略。
- 地平线 & 黑芝麻智能
- 供应范围:智驾芯片(如地平线 J6、黑芝麻华山 A2000),支持城市 NOA 及无图场景感知优化。
三、底盘与车身制造
- 拓普集团
- 供应范围:空气悬架系统、座椅总成,单车价值超 5000 元,技术对标特斯拉。
- 市场地位:为小米、特斯拉、理想等车企提供底盘部件,2025 年订单量预计增长 40%。
- 凯众股份
- 供应范围:底盘悬架减震元件、轻量化踏板,聚氨酯缓冲块市占率 36%,提升车辆舒适性。
- 北汽集团
- 供应范围:整车代工生产,北京汽车制造厂负责 SU7 系列车型制造,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
- 模塑科技
- 供应范围:保险杠、外饰件,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单车价值量 1000-5000 元。
四、热管理与充电系统
- 奥特佳
- 供应范围:空调压缩机、热管理系统,独家供应 SU7 全系车型,技术适配混动与纯电平台。
- 鹏翎股份
- 供应范围:流体管路产品,覆盖电池冷却、空调系统,2025 年新增小米订单超 5 亿元。
- 科大智能
- 供应范围:家充桩 “星河” 系列,支持即插即充、蓝牙无感等 5 种启充方式,适配小米及多品牌车型。
五、轮胎与内饰
- 倍耐力
- 供应范围:SU7 Ultra 原配轮胎,包括 P ZERO 第五代高性能胎及长续航轮胎,支持赛道级抓地力。
- 米其林 & 韩泰
- 供应范围:YU7 车型轮胎,覆盖 245/55R19 至 275/40R21 多种规格,兼顾静音与性价比。
- 华域汽车 & 常熟汽饰
- 供应范围:座椅总成、内饰件,华域汽车为国内零部件龙头,常熟汽饰提供定制化内饰方案。
六、芯片与电子元器件
- 中微半导
- 供应范围:车身控制模块(BCM)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 32 位车规级 MCU,2025 年供货量预计 500 万颗。
- 扬杰科技
- 供应范围:功率半导体器件,已进入小米首批优选供应商名单,部分产品批量交货。
七、供应链特点与战略布局
- 技术自主化:小米在电机(自研 V6s)、电池(CTB 技术)、智能驾驶(HAD 系统)等领域强化自研,降低对单一供应商依赖。
- 多元化混装:核心部件(如电池、激光雷达)采用多供应商策略,平衡成本、产能与技术风险。
- 生态协同:依托小米生态链企业(如蓝思科技、光庭信息),实现智能座舱与 IoT 设备无缝联动。
- 全球化布局:引入国际供应商(如倍耐力、米其林)提升高端车型竞争力,同时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固态电池)布局未来技术。
八、潜在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透明度:电池混装策略引发用户对安全性与责任界定的质疑,需加强信息披露。
- 技术迭代压力:激光雷达、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快速演进,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
- 成本控制:高端零部件(如空气悬架、激光雷达)推高整车成本,需在性能与价格间找到平衡。
以上信息综合自行业报道、官方公告及供应链企业披露,部分细节因商业保密可能未完全公开。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布局体现了其 “自研 + 生态链 + 全球化” 的战略思路,未来或继续通过技术合作与垂直整合深化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