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三人遇难。事故车辆当时处于 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行驶至施工路段时,系统在碰撞前 70 米(约 2.5 秒)才发出 “注意障碍” 预警并开始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电池爆燃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生。
关键细节与技术争议
- 系统响应缺陷
标准版 SU7 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夜间施工路段的警示灯干扰导致障碍物识别延迟。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 4 秒,驾驶员接管后剩余反应时间不足 2 秒,远超人类正常 2-5 秒的反应极限。NOA 功能在驾驶员接管后退出,自动紧急制动(AEB)因 “人为干预” 停止工作,未能辅助减速。
- 电池安全与逃生机制失效
碰撞导致电池包侧面被水泥桩穿刺,倒置电芯设计(泄压阀朝下)未能阻止热失控,起火后 30 秒内完全失控。高压断电机制宣称 4ms 完成,但实际低压系统断电与车门解锁指令存在 430ms 时间差,且机械拉手位置隐蔽、操作复杂,车身变形后无法有效开启。国标未强制要求碰撞自动解锁,C-NCAP 测试速度(32km/h)远低于事故撞击速度(97km/h)。
- 责任界定与数据透明度
事故数据由小米单方提供,关键信息如 AEB 触发记录、传感器原始数据缺失。L2 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但系统能力与用户预期错位。家属质疑小米未主动联系沟通,且事故车仍由警方控制,小米未接触残骸无法验证机械拉手状态。
小米回应与后续进展
- 官方声明:雷军发文致歉,承诺配合调查并协助善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提交车辆数据,初步排除自燃,判断为剧烈碰撞引发爆燃。强调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家属称救援需破窗拖人。
- 股价与市场影响:事件导致小米股价下跌 6%,用户退订潮涌现,舆论直指 “性价比优先” 策略的安全隐患。
- 行业反思:此次事故暴露智能汽车技术能力与复杂场景的落差、安全冗余与成本控制的博弈。专家建议强制标配激光雷达、建立动态场景数据库,并修订碰撞测试标准至 100km/h。
目前,铜陵警方仍在调查事故原因,第三方机构介入鉴定尚未完成。这起事件或将推动智能驾驶责任划分与安全设计的法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