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主要依赖自建工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代工模式。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为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该工厂分为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已投产,二期计划于 2025 年 6 月竣工并逐步投入使用。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北京亦庄工厂:
- 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开始交付小米 SU7 系列车型。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具备完整的整车制造能力。
- 二期工程: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53 公顷,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两座工厂总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 / 年,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及后续车型(如 YU7)。
- 产能表现: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已超过 2.8 万台,SU7 Ultra 车型开始交付,显示出自建工厂的产能爬坡顺利。
- 武汉工厂规划:
- 小米计划在武汉建设第三座工厂,选址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30 万辆。该工厂可能用于生产增程式 SUV “昆仑” 等新车型,但目前尚未正式官宣。
二、代工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 早期代工传闻:
- 2021 年至 2023 年间,小米曾与北汽、江淮、长城等车企洽谈代工合作,但均未达成最终协议。例如,北汽蓝谷曾被传为代工方,但 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代工合作终止。
- 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曾被提及可能参与零部件供应或智能化组件生产,但未涉及整车代工。
- 当前代工动态:
- 东风集团潜在合作:2025 年 3 月,有消息称小米与东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可能代工生产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增程式 SUV)。该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目前主要生产东风日产和岚图车型,产能利用率不足 60%,具备承接小米订单的条件。
- 武汉工厂配套:小米在武汉的零部件项目(如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已启动,由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承建,预计年产 30 万套,可能为未来代工或自建工厂提供支持。
三、小米的生产策略与行业影响
- 自建工厂的优势:
- 质量控制: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其智能化、高性能的定位。
- 产能自主性:北京工厂双班制生产、二期工厂扩建及武汉工厂规划,显示小米在产能扩张上的主动性,避免依赖外部代工的风险。
- 品牌塑造:独立生产有助于强化小米的汽车品牌形象,与手机、生态链产品形成协同效应。
- 代工的补充角色:
- 短期产能补充:若自建工厂产能不足,可能临时引入代工(如东风云峰工厂),但这一策略尚未大规模实施。
- 新车型试水:增程式 SUV “昆仑” 等新车型可能优先采用代工模式,以快速验证市场需求,降低初期投资风险。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
- 产能压力: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北京工厂一期实际产能已接近极限(月产 2.4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将缓解压力,但新车型的推出仍需依赖武汉工厂或代工合作。
- 供应链管理:小米需整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供应商,以及德赛西威、地平线等智能驾驶合作伙伴,确保供应链稳定。
- 政策与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竞争加剧,小米需平衡成本与创新,同时应对自建工厂的高投入风险。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方为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尽管存在与东风集团等企业的代工合作传闻,但尚未形成规模。小米的生产策略以自建为主、代工为辅,旨在确保质量、产能和品牌独立性,同时通过武汉工厂规划和潜在代工合作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