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电池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布局与前沿探索并行的特点,涵盖电池类型、供应商体系、续航能力、快充技术及安全性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电池类型与技术路线
1. 磷酸铁锂(LFP)与三元锂双轨并行
- 标准版车型(如 SU7、YU7):
搭载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随机混装),CLTC 续航约 700 公里。其中,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采用 4C 超充技术,15 分钟可补能 350 公里;比亚迪刀片电池则通过结构创新提升安全性。- 技术差异:
宁德时代电芯采用倒置设计,通过向下泄压降低热失控风险;比亚迪刀片电池依赖直冷式热管理,低温放电效率更优。
- 技术差异:
- 高端车型(如 SU7 Max/Ultra、YU7 四驱版):
配备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CLTC 续航最高 800 公里。其中,SU7 Ultra 搭载 93.7kWh 电池,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可充电至 80%。
2. 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测试阶段:
小米 SU7 Pro 固态测试版已完成冬季极寒测试(-30℃续航保持率 82%),搭载 135kWh 半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10%),CLTC 续航 1100 公里,支持 1000V 超充(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量产规划:
计划 2027 年推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50Wh/kg,续航突破 1500 公里,并适配 CTB 一体化底盘设计。
二、供应商体系与产能策略
1. 核心供应商
- 宁德时代:
独家供应 Pro 版(94.3kWh 神行电池)、Max 版(101kWh 麒麟电池)及 Ultra 版(93.7kWh 高倍率电池),主导高端车型技术路线。 - 比亚迪弗迪:
与宁德时代混装供应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随机分配且用户不可选,以平衡成本与产能。 - 孚能科技:
目前未直接供货,但小米通过长江产业基金间接布局其产业链,未来或引入第三家供应商以分散风险。
2. 产能与成本控制
- 供应链瓶颈:
硫化物电解质原材料(如硫化锂)全球产能不足,2025 年自给率仅 30%,半固态电池初期成本比液态高 40%。 - 成本目标:
半固态电池成本控制在 $120/kWh 以下,通过规模化生产逐步降低价格。
三、续航与充电技术
1. 续航能力
- 标准版车型:
磷酸铁锂电池 CLTC 续航 700 公里,冬季 - 15℃实测高速续航 395 公里,城市道路 470 公里。 - 高端车型:
三元锂电池 CLTC 续航 800 公里,SU7 Ultra 赛道模式下续航 630 公里,放电功率达 1330kW。 - 半固态电池:
测试版 CLTC 续航 1100 公里,-30℃低温环境下续航保持率 82%。
2. 快充技术
- 800V 高压平台:
支持 “充电 5 分钟,续航 230 公里”,SU7 Ultra 峰值电压 897V,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11 分钟充电至 80%。 - 兆瓦级快充:
YU7 四驱版搭载比亚迪兆瓦闪充电池,充电 5 分钟可补能 400 公里。
四、安全性与行业争议
1. 技术防护
- 物理防护:
标准版电池采用 14 层防护结构(底部 8 层装甲、侧面 3 层隔热、顶部 3 层绝缘),Pro/Max 版搭载电芯倒置技术,热失控时向下泄压。 - 热管理:
YU7 新增 “超导热管理 2.0” 系统,-20℃环境下电池升温至 25℃仅需 5 分 18 秒,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1.7%。
2. 争议事件
- SU7 碰撞起火事故:
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高速碰撞后电池爆燃,暴露极端工况下的安全短板。事故车辆电池供应商存疑(宁德时代否认供货,比亚迪未回应),标准版未搭载电芯倒置技术成为焦点。 - 行业影响:
事件引发对 800V 高压平台安全性的讨论,中汽研测试显示 CTB 结构底部撞击损伤概率比传统设计高 18%。
五、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1. 固态电池量产加速
- 孚能科技:
第二代半固态电池 2025 年量产,能量密度 360Wh/kg,通过针刺、挤压等安全测试,已获东风、广汽等车企定点。 - 小米规划:
2027 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量产,支持换电升级,能量密度≥450Wh/kg,续航 1500 公里 +。
2. 补能生态优化
- 充电网络:
小米已接入 115 万个公共充电桩,建成 1000 座 800V 超充站,支持即插即充、降地锁等功能,充电成功率达 99%。 - 在途加热:
导航联动电池预热技术,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提升 40%,避免电量损耗。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电池技术呈现 “液态 - 半固态 - 全固态” 渐进式发展路径,通过双供应商策略、高压快充和半固态技术布局,兼顾续航、成本与安全性。然而,SU7 事故暴露出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挑战,未来需在电池结构设计与供应链透明度上持续改进。随着固态电池量产临近,小米有望在 2027 年实现技术跃迁,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