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空调的代工体系呈现 “以长虹美菱为主导,多厂商协同” 的格局,同时自建工厂的推进标志着小米正逐步向自研自产转型。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
一、当前代工厂格局:长虹美菱占据绝对主导
- 核心代工厂:长虹美菱
根据公开信息,长虹美菱(旗下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是小米空调最主要的代工厂,承担了约 90% 的产能。双方合作始于 2017 年,早期推出的米家互联网空调即由长虹代工,2024 年小米空调销量突破 700 万台,其中大部分依赖长虹的生产能力。
- 技术支撑:长虹拥有 30 余年空调制造经验,其变频控制技术、压缩机工艺等为小米提供了品质保障。例如,小米空调的 “上出风” 技术、低噪音设计等均依托长虹的技术积累。
- 产能规模:长虹空调年产能达 600 万台,其绵阳生产基地通过搬迁扩能后,可满足小米千万台级别的销量目标。
- 其他代工厂:多品牌协同补充
除长虹外,小米还与 TCL、海信、创维、松下等厂商合作,覆盖不同产品线:
- TCL:负责中高端型号(如 X 系列、柔风系列),其柔性生产线和智能化技术助力小米拓展差异化市场。
- 海信:在变频技术和静音优化方面提供支持,代工 C 系列等注重能效的产品。
- 创维:参与部分基础型号生产,但具体份额未公开。
- 松下:主要代工商用空调,家用产品线合作较少。
二、自建工厂的推进:2025 年试产,2026 年量产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进展
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于 2024 年 11 月奠基,2025 年 1 月完成封顶,计划 2025 年 11 月投产,2026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该工厂一期聚焦空调品类,规划六大核心分厂,年产能达 600 万台,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全链条生产。
- 技术亮点:工厂融合小米手机和汽车工厂的智能制造技术,通过 AI 质检、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单线产能提升 40%。
- 战略意义:自建工厂标志着小米从代工模式向 “自研自产” 转型,未来可通过自研压缩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 2025 年的影响
尽管工厂计划 2025 年底投产,但大规模量产需到 2026 年。因此,2025 年小米空调仍将依赖现有代工厂,自建产能可能仅用于试产或部分高端型号(如中央空调 Pro 系列)。
三、代工模式的未来演变
- 短期(2025-2026 年):代工与自产并行
小米在 2025 年的销量目标为 1000 万台,其中自建工厂预计贡献不足 10%,主要依赖长虹等代工厂。同时,小米可能通过 “代工 + 自研” 双轨策略,在中低端市场维持性价比,高端市场通过自研技术突破(如双缸压缩机、全链路 OTA)提升品牌形象。
- 长期(2026 年后):自产比例逐步提升
随着武汉工厂产能释放,小米计划到 2030 年实现自研自产占比超 50%,并全面对标格力、美的等传统巨头。代工模式可能逐渐收缩,仅保留部分差异化或区域化产品线。
四、用户选择建议
- 关注产品型号:
- 基础款(如 A 系列、M1 系列)多由长虹代工,品质稳定且性价比高。
- 中高端型号(如 X 系列、中央空调 Pro)可能采用自研技术或与 TCL 等厂商合作,适合追求智能化和高端功能的用户。
- 留意生产时间:
2025 年底后上市的小米空调,可能部分搭载自研技术或由武汉工厂生产,可通过产品说明或官方渠道确认生产信息。
- 售后与服务:
无论代工还是自产,小米空调均享受统一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可通过米家 APP 或线下门店获取支持。
总结
2025 年,小米空调的代工厂仍以长虹美菱为主,辅以 TCL、海信等厂商,自建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小米向自研自产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格局既保障了当前产能需求,也为未来技术升级和品牌高端化奠定了基础。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性价比与新技术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