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已逐步从代工转向自主制造,主要依托自建工厂实现量产。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自主生产为主导
- 独立造车资质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资质的取得意味着小米无需再依赖外部代工,可完全自主控制生产流程。
- 自建工厂产能释放
小米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超级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3 年 6 月竣工,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产能提升至 28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将达到 35 万辆,主要生产 SU7 系列及新车型 YU7。
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并引入数字孪生装配系统、AI 质检云平台等先进技术,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早期代工合作
在获得独立资质前,小米曾通过代工模式推进量产:
- 北汽集团代工(2023-2024 年)
2023 年 11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通过工信部公示,生产企业为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实际生产仍由小米自建工厂完成,北汽仅提供生产资质支持。
- 合作细节:小米负责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北汽提供资质背书,双方未涉及实质性代工制造。
- 终止原因:小米通过收购宝沃汽车资产获得生产资质后,逐步终止与北汽的代工关系。
- 其他潜在代工传闻
- 比亚迪:曾有消息称比亚迪可能参与电池供应或代工,但小米官方未确认,且比亚迪自身产能紧张,代工可能性较低。
- 东风集团: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传闻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可能代工小米第三款车型(增程式 SUV “昆仑”),但未获官方证实。
- 富士康 / 长城汽车:部分媒体猜测富士康或长城汽车可能参与代工,但缺乏可靠证据,且小米自建工厂已能满足需求。
三、未来生产趋势
- 产能扩张
小米计划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2026 年目标提升至 60 万辆,主要依赖自建工厂产能释放。 - 供应链协同
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合作确保电池供应,并通过米家生态链企业直供零部件,提升供应链效率。 - 技术自研
小米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持续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47 亿元,团队规模超 1000 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已从代工转向自主制造,北京亦庄工厂承担了主要产能。尽管早期曾与北汽集团合作代工,但独立资质的取得和自建工厂的投产使其摆脱了对外部代工的依赖。未来,小米将继续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自研巩固市场地位,代工模式可能仅作为补充手段用于特定车型或应急产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