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技术落地与行业规范调整的关键阶段。结合最新动态和行业趋势,其自动驾驶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一、技术现状与功能定位
1. 功能命名调整: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
- 政策合规性:根据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宣传规范》要求,小米于 2025 年 5 月 4 日将 SU7 车型的 “智驾 Pro” 和 “智驾 Max” 更名为 “辅助驾驶 Pro” 和 “端到端辅助驾驶”,强调功能的辅助属性,避免 “自动驾驶” 等误导性表述。
- 功能边界明确:
- 端到端辅助驾驶:覆盖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支持 ETC 通行、窄路避障、自动泊车等,但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
- 城市 NOA 优化:通过每月 OTA 升级,目标从 “全国覆盖” 进阶为 “全国体验无差异”,提升导航辅助驾驶的流畅度。
2. 技术架构与硬件配置
- 多传感器融合:
- 感知硬件:顶配版 SU7 搭载 27 个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构建 360° 安全网。
- 算法迭代: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结合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提升复杂路况下的感知能力。
- 算力支持:双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提供 508 TOPS 算力,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
3. 实际表现与挑战
- 场景覆盖:
- 高速场景:支持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上下匝道等。
- 城市道路:窄路会车、环岛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
- 局限性:
- 极端场景:夜间对非标准限速标识识别率不足 40%,激光雷达版过窄道成功率仅为人工驾驶的 62%。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事故中,SU7 在 NOA 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路段障碍物,导致碰撞。
二、行业影响与合规调整
1. 监管与行业规范
- 政策收紧:工信部要求车企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智驾” 等术语,统一采用 “辅助驾驶”,并披露系统失效场景。
- 行业响应:华为、小鹏等 11 家车企联合签署《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强调营销透明和用户教育。
2. 用户教育与安全措施
- 风险提示强化:官网和 APP 界面增加 “需驾驶员全程监管” 提示,取消 “脱手驾驶” 等宣传话术。
- 培训机制:计划推出 “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通过模拟施工区、夜间暴雨等场景培训用户。
三、未来规划与技术挑战
1. 技术升级方向
- 端到端大模型:小米 HAD 系统计划打通行车、泊车全场景,实现 “无感衔接”,并通过 OTA 持续优化。
- 生态整合:结合小米澎湃 OS 与智能家居设备,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例如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或联动家居设备。
2. 挑战与应对
- 技术可靠性:需提升复杂场景(如无保护路口、极端天气)下的算法稳定性,计划增加激光雷达标配车型。
- 数据积累:截至 2025 年,小米自动驾驶累计投入超 55 亿元,团队规模计划扩充至 2000 人,但数据量仍落后于头部厂商。
四、用户选择与风险提示
1. 车型配置差异
- 标准版:纯视觉方案,未配备激光雷达,价格较低但功能受限。
- Pro/Max 版: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支持端到端辅助驾驶,但需额外付费。
2. 使用建议
- 功能边界认知:明确 “辅助驾驶” 不等于 “自动驾驶”,驾驶员需时刻保持警觉。
- 场景适配:优先在高速、封闭道路使用,避免夜间、暴雨等复杂环境。
总结
2025 年小米电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 L2 级辅助驾驶的全场景覆盖,但受限于政策规范和技术成熟度,尚未达到 L3 级 “有条件自动驾驶”。其核心优势在于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和 OTA 迭代能力,但在极端场景可靠性、数据积累和用户教育方面仍需提升。对于消费者,选择时需关注车型配置差异,合理使用辅助功能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