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2025 年小米 SUV 的生产主要依赖自建工厂,而代工厂的合作可能涉及未来车型。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2025 年小米 SUV 主力车型:YU7 由自建工厂生产
小米 2025 年推出的首款纯电 SUV YU7(内部代号 N1)将由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负责生产。该工厂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中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承接 YU7 的生产任务。二期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可支持多车型柔性生产,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实现月产能 2 万辆以上。
YU7 的生产细节:
- 产能规划:2025 年 YU7 计划交付约 10 万辆,占小米全年 35 万辆目标的 28%。
- 技术特点: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及博世 IPB 2.0 制动系统,双电机最大功率达 508kW,CLTC 续航最高 820km,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生产模式:小米坚持自主生产,二期工厂已完成设备调试,试生产阶段主要用于展车和测试,确保量产质量。
二、代工厂合作:第三款 SUV “昆仑” 或由东风代工
小米第三款 SUV “昆仑”(内部代号 N3)定位增程式动力,预计 2026 年上市,可能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具体合作细节如下:
- 合作背景:
- 小米 SU7 销量超预期(2024 年交付 13.69 万辆),现有产能(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难以满足需求,需通过代工缓解压力。
- 东风云峰工厂(武汉)具备年产 30 万辆的柔性生产线,且当前产能利用率不足 60%,适合承接代工订单。
- 代工模式:
- 可能采用 “技术授权 + 产能租赁” 模式,小米提供核心技术(如 800V 高压平台),东风负责生产制造。
- 合作涉及供应链整合,例如小米投资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供应商)将与东风共享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 车型定位:
- “昆仑” SUV 起售价约 15 万元,搭载增程式动力系统,配备后轮转向和博世 IPB 2.0 制动方案,主打性价比市场。
三、代工合作的潜在影响
- 产能补充:若东风代工落地,预计 2026 年可新增 10-15 万辆产能,缓解小米产能瓶颈。
- 成本控制:利用东风现有供应链(如武汉经开区 1200 余家零部件企业),可降低物流成本约 15%,同时借助武汉人力成本优势(工程师薪资比北京低 30%)压缩制造成本。
- 风险提示:
- 东风现有供应链以 400V 体系为主,需改造产线以适配小米 800V 平台,初期投资增加约 10%。
- 代工合作可能引发与东风现有客户(如岚图、日产)的利益冲突,需平衡产能分配。
四、小米汽车的生产战略
- 自建工厂主导:小米坚持 “核心技术自主化”,北京亦庄工厂已实现 SU7 的规模化生产,二期工厂专注于高端车型(如 YU7),确保品控和技术保密。
- 代工作为补充:代工合作主要针对中低端车型(如 “昆仑” SUV),以快速扩展市场份额,同时避免重资产投入。
- 供应链整合: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如蜂窝铝镁合金)、电池(弗迪电池)等领域,构建垂直供应链体系,提升成本竞争力。
总结
- 2025 年:小米 SUV 主力车型 YU7 由自建工厂生产,暂无代工厂参与。
- 2026 年及以后:第三款 SUV “昆仑” 可能由东风代工,合作模式以技术授权为主,利用东风现有产能和供应链资源。
- 长期趋势:小米将逐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通过自建工厂和供应链投资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