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规划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产能扩张应对市场需求激增,并为未来车型的量产铺路。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三期工厂的规划背景与定位
- 产能压力驱动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北京亦庄)当前极限月产能约 2.5 万辆,但 SU7 系列自 2024 年上市以来累计交付已超 21.6 万辆,2025 年目标销量为 35 万辆,产能缺口显著。二期工厂(40 万平方米)预计 2025 年中竣工,投产后与一期合计产能约 30 万辆,但随着 SU7 Ultra 热销和 YU7(年中上市)的加入,产能仍显不足。三期工厂的规划正是为了进一步缓解交付压力,缩短用户提车周期(目前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47-50 周)。
- 地理位置与布局
三期工厂疑似选址于北京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 0110、0111 地块,紧邻已开工的二期工厂,与一期工厂仅一路之隔。该地块面积约 52 公顷,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绿地率 15%,符合汽车制造的规模化生产需求。这种 “三厂联动” 的布局有助于共享供应链、物流和研发资源,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二、建设进度与投产计划
- 土地公示与审批进展
三期工厂地块于 2025 年 3 月 11 日正式公示,公示期 30 天,预计 6 月中旬完成土地摘牌。参考二期工厂从拿地到封顶仅用 2 个月的建设速度,三期工厂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启动主体施工。
- 投产时间与产能规划
若按计划推进,三期工厂可能于 2026 年 5 月投产。结合二期工厂的经验(40 万平方米厂房 2 个月封顶),三期工厂的建设周期可能进一步压缩。产能方面,三期投产后,小米北京基地总产能有望突破 60 万辆 / 年,远期甚至可能达到百万级,从而支撑小米汽车的全球化扩张战略。
三、技术与供应链升级
- 生产工艺与智能化
三期工厂可能延续小米汽车的全自产模式,引入更多自动化设备和 AI 技术。例如,一期工厂已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车,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三期或进一步提升柔性生产能力,以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如 SU7 系列、YU7 及未来的 SUV 车型)。
- 电池与供应链协同
小米汽车目前采用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等供应商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三期工厂可能优化电池 Pack 工艺,或引入自研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预研)。此外,武汉工厂扩建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 N3 前副车架),可能为三期工厂提供零部件支持,强化供应链本地化。
- 自动驾驶技术整合
小米 SU7 系列已搭载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的 HAD 系统,支持全国无区域限制的城市 NOA。三期工厂或为后续车型预留硬件升级空间,例如更高算力的域控制器或激光雷达配置,以适配 2025 年 8 月计划开放的全国智驾领航功能。
四、行业影响与市场预期
- 缓解交付压力
三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的年产能将从目前的约 30 万辆(一期 + 二期)提升至 60 万辆以上,交付周期有望从当前的 47 周缩短至 20 周以内,助力雷军摆脱 “欠车王” 标签。
- 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能扩张将增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话语权。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40%,小米若能实现 60 万辆年产能,其市场份额有望进入行业前十,与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形成直接竞争。
- 产业链带动效应
三期工厂的建设将进一步拉动亦庄新城的汽车产业链发展,包括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潜在挑战与风险
- 建设进度风险
尽管二期工厂建设速度超预期,但三期工厂需在 2026 年 5 月前投产,仍面临土地审批、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环节的不确定性。
- 市场需求波动
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或出现价格战,小米的产能扩张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影响现金流。
- 技术迭代压力
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小米持续投入研发,三期工厂的智能化升级需与技术迭代同步,否则可能面临设备过时风险。
总结
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规划是其应对产能瓶颈、加速市场渗透的关键举措。通过 “三厂联动” 布局、智能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实现产能翻倍,为其全球化战略奠定基础。然而,建设进度、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仍是影响这一目标的重要变量。未来需关注三期工厂的土地摘牌进展、设备招标动态及与供应商的合作深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