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025 年小米 SU7 涉及货车的事故,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存在两起不同性质的事件,需结合具体场景和技术细节进行分析:
一、2025 年 3 月 29 日高速碰撞爆燃事故
事件经过与核心争议
- 事故概况:
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水泥墩后,电池包瞬间爆燃,导致车内 3 人遇难。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驾驶员接管操作,但减速和转向未能避免碰撞。
- 技术争议焦点:
- 智能驾驶局限性: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和预警时间不足。从系统警报到碰撞仅 4 秒,驾驶员实际控制时间不足 2 秒,且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 31%-38%,减速效率未达预期。 - 电池安全设计:
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虽通过国标挤压测试,但实际碰撞中承受的瞬时冲击压强达 300MPa(实验室测试仅为 200kN 恒力),导致电池包底部防护梁撕裂,电芯内部短路引发热失控。燃烧温度突破 1200℃,火焰蔓延速度达 3 米 / 秒,15 秒内整车被吞噬。 - 应急机制缺陷:
碰撞后车门因电路中断锁死,机械应急拉手设计未被及时使用,外部救援砸窗失败。同时,电池云安全系统未能在 4 毫秒内主动断电,导致火势迅速扩大。
- 智能驾驶局限性:
- 行业影响与反思:
此次事故暴露了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与实际场景的脱节。例如,国标未规定冲击物形状(如水泥墩、货车防撞杆),热失控测试中缓慢升温至起火需 30 分钟,而现实碰撞从短路到爆燃不足 15 秒。小米虽在中保研和 C-NCAP 测试中获全优评级,但极端工况下的表现仍需改进。
二、2025 年 1 月 19 日货车侧压事故
事件经过与安全验证
- 事故概况:
一辆重型半挂车(约 12 吨)侧翻后压在小米 SU7 右后侧,受力点集中在 C 柱区域。车辆未出现车顶坍塌,轮圈抗住高速拖行,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车内人员无生命危险。
- 技术亮点:
- 车身结构强度:
SU7 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 90.1%,重点区域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侧门内置 2000MPa 防撞梁,B 柱填充 CBS 增强型材料,有效抵御单点侧压。 - 电池防护设计:
尽管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但底部 8 层防护(含复合纤维龙脊结构、双重缓冲空间)和侧面 3 层隔热层在侧压中未发生电池包破裂,避免了热失控风险。
- 车身结构强度:
- 对比分析:
与 3 月 29 日事故相比,此次侧压事故验证了 SU7 在静态挤压场景下的被动安全性能,但也凸显了不同碰撞形式对车辆的差异化挑战。例如,侧压事故中电池包未受剧烈冲击,而高速碰撞中的点状冲击和多向应力更易引发电池失效。
三、小米的应对措施与行业启示
- 官方回应与改进:
- 针对 3 月 29 日事故,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公布行车数据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同时,承认标准版电池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后续可能通过 OTA 升级优化热管理策略。
- 针对智能驾驶争议,小米强调 NOA 为 “导航巡航辅助”,非自动驾驶,建议用户在复杂路况下谨慎使用,并计划加强驾驶员监控功能。
- 行业标准推动:
此次事故促使行业重新审视电池安全标准,如增加对冲击物形状、多向应力的测试要求,以及缩短热失控响应时间。部分车企已开始研发 “碰撞后自动解锁车门” 和 “外部应急电源接口” 等功能。
- 用户建议:
- 驾驶智能辅助系统时需保持注意力,避免过度依赖。
- 定期检查车辆应急装置(如机械拉手),了解电池安全设计差异(如电芯倒置技术)。
- 关注官方召回信息,如 2025 年 1 月小米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 万余台 SU7,涉及智能泊车功能优化。
四、总结
小米 SU7 在不同事故中的表现呈现出 “静态安全优秀,动态安全待提升” 的特点。3 月 29 日高速碰撞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和电池防护的短板,而 1 月侧压事故则验证了车身结构的可靠性。这一对比提醒消费者,车辆安全性需综合考量设计冗余、技术迭代和实际场景适配性,同时也呼吁行业加快标准更新,缩小实验室测试与现实风险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