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确实面临多起与质量相关的事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缺陷、车辆安全性能争议以及消费者投诉等方面,以下是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智能驾驶系统缺陷与召回
- 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碰撞
2024 年 11 月,多名小米 SU7 标准版车主反映,车辆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出现异常,导致碰撞障碍物。例如,北京车主孙鹏在地下车库使用该功能时,车辆未识别障碍物且未触发警报,最终造成尾部严重损伤。截至 2024 年 11 月 20 日,仅一个车主群就统计到 70 余起类似事故。
官方回应与措施:
- 2025 年 1 月 24 日,小米宣布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11 月 26 日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原因是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静态障碍物探测。
- 解决方案为通过 OTA 升级修复,无需车辆进店。小米称已通过云端服务实施防范措施,并在智能泊车中加入冗余保护策略。
- 高速事故暴露辅助驾驶系统局限性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发生一起小米 SU7 高速事故,车辆在 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遭遇施工路段障碍物,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核心争议包括:
- 系统响应时间不足:从检测到障碍物到碰撞仅 2-4 秒,人类驾驶员难以有效接管。
- 电池安全质疑:车辆碰撞后起火,家属称车门无法打开,但小米强调配备机械应急拉手。
- 宣传与实际功能不符:用户反馈小米对 “智能驾驶” 的宣传可能误导消费者放松警惕,而实际仍为 L2 级辅助驾驶。
调查进展: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小米已提交车辆数据,但家属对责任认定存在分歧。
二、车辆安全性能争议
- “断轴” 事件与官方回应
2025 年 1 月,江苏淮安一小米 SU7 车主称车辆在通过坑洼路面时发生 “断轴”。小米调查后表示,事故系驾驶员超速(70km/h 通过限速 20km/h 路段)导致轮胎爆胎、摆臂损坏,并非质量问题。但部分网友质疑车辆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
- 电池来源与热失控风险
高速事故中,车辆起火引发对电池安全的关注。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但宁德时代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弗迪未明确回应。小米强调其 CTB 电池技术具备 14 层防护,但事故后仍有用户担忧电池热失控风险。
三、消费者投诉与售后服务问题
- 交付延迟与虚假宣传
多名车主投诉小米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例如承诺 2 个月交付却延期至 3-4 个月,且未提前告知补贴政策失效。部分用户因交付延迟导致补贴额度用尽,要求退定金遭拒。
- 售后服务网络不足
车主反映小米售后服务网点少,维修需长途奔波,且代步车服务仅限高端车型。例如,湖北车主换尾灯需往返 700 公里,上海车主预约维修需 “零点抢号”。
四、官方应对与行业背景
- 质量奖项与市场表现的矛盾
尽管面临争议,小米汽车在 2025 年 3 月获得集团内部质量一等奖,累计交付量超 20 万辆,市场表现强劲。这显示其在部分质量控制上的努力,但近期事件可能削弱消费者信任。
- 行业 “内卷” 与技术挑战
专家指出,小米事故反映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共性问题: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技术成熟度不足、法规滞后。三部委已介入整治行业乱象,强调 “不卷参数拼体验”。
五、总结与建议
- 质量问题的核心:小米汽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软件缺陷(如自动泊车、辅助驾驶)和售后服务,硬件质量争议相对较少。
- 用户建议:
- 关注 OTA 升级:及时更新系统以修复已知问题。
- 谨慎使用辅助驾驶:L2 级功能需驾驶员全程监控,避免过度依赖。
- 购车前核实政策:确认交付时间、补贴规则,留存销售承诺证据。
- 行业启示:智能汽车的安全性需车企、监管部门、用户共同推动,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
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虽对品牌造成一定影响,但其积极召回和技术改进显示出应对问题的态度。消费者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产品性能、售后服务及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