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已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基础、自研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以下是关键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及技术合作情况:
一、动力系统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Ultra 等高端车型的三元锂电池(101kWh),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 4C 超充,峰值充电功率达 520kW。同时合作开发碳化硅母线排等创新技术,提升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入门版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如 SU7 标准版 73.6kWh 电池),凭借 “刀片电池” 技术实现高性价比与长寿命。2025 年新增 YU7 车型 96.3kWh 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 小米自研 PACK 技术:部分车型采用自主封装工艺,结合宁德时代电芯优化热管理效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7.8%。
- 电驱动系统
- 汇川技术:作为核心供应商,其 V6/V6s 电机平台支持 288kW 功率输出与 27200rpm 超高转速,覆盖 SU7 全系 70% 电机订单。2024 年因小米订单激增,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 38.49%。
- 联合汽车电子:供应基础版车型驱动电机,技术成熟且成本可控,适配小米 SU7 标准版的市场定位。
- 博世:为 SU7 Ultra 提供前后双电机(前 210kW + 后 315kW),采用钕铁硼 + 铈合金转子材料,优化高速工况下的能效。
二、智能化系统
- 自动驾驶硬件
- 英伟达:提供双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支撑 Xiaomi Pilot 2.0 系统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覆盖 90% 城区道路无图通行。
- 禾赛科技:SU7 Pro/Max 搭载其 AT128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 200 米,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 3 倍,支持多传感器时空同步标定技术。
- 速腾聚创:为 SU7 Ultra 供应 M3 激光雷达(200m@10% 反射率),联合开发点云压缩算法,带宽占用降低 40%。
- 智能座舱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30TOPS AI 算力)集成于 SU7 全系,支持 5nm 工艺制程,3D 渲染性能较前代提升 3 倍,兼容电子外后视镜、乘客监控等功能。
- 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深度适配高通芯片,优化人机交互流畅度,同时参与自动驾驶域控模块开发。
- 算法与系统
- 小米自研:全栈式自动驾驶算法采用 BEV+Transformer 架构,目标识别延迟<80ms,城市 NCA 功能实现 “无图化” 升级。HyperOS 车机系统打通小米 IoT 生态,支持米家设备无缝接入。
三、底盘与车身结构
-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CDC 连续阻尼控制 + 双腔空簧),支持 80mm 升降行程,赛道模式下悬架刚度提升 40%。
- 博世:提供 ESP 10.0 车身稳定系统及 DPB 线控制动系统,100-0km/h 制动距离缩短至 32.5 米。
- 凯众股份:合肥工厂年产能 500 万套减震系统,市占率超 30%,配套 SU7 全系悬架缓冲件。
- 车身轻量化
- 海天金属:采用 9100T 压铸机实现后底板一体化成型(171 个零件→1 个),航空级铝合金抗拉强度达 420MPa,重量减轻 17%。
- 东丽(Toray):供应碳纤维车顶及尾翼,减重 38kg,采用 3D 编织预浸料工艺提升结构强度。
四、热管理与关键零部件
- 热管理系统
- 三花智控:主导热泵技术,-15℃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达 85%,电机余热回收效率提升至 72%。
- 飞荣达:提供石墨导热材料与散热模组,保障电池在快充工况下的温控稳定性。
- 其他核心部件
- 福耀玻璃:供应全车玻璃,采用憎水涂层技术提升雨天视野清晰度。
- 超捷股份:全资子公司上海易扣为热管理系统提供快接插件、单向阀,是唯一供应商。
五、供应链战略与本地化布局
- 长三角集群效应:85% 供应商位于江浙沪皖,如宁德时代江苏基地、博世苏州工厂,零部件库存周转仅 1.8 天(传统车企约 7 天)。
- 合肥本地合作:凯众股份在合肥设厂供应减震系统,小米与江淮汽车就代工及换电业务展开接触,未来可能深化区域供应链协同。
- 技术共研模式:与宁德时代定制电解液配方(-30℃低温性能提升 25%),联合速腾聚创优化激光雷达感知算法。
六、风险与动态
- 供应链波动:部分关键芯片(如英伟达 Orin-X)仍依赖进口,需关注国际地缘政治对产能的影响。
- 自研技术迭代: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固态电池原型,预计 2027 年量产,可能逐步替代现有液态电池供应商。
- 政策与市场: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竞争加剧,可能促使小米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成本结构。
综上,小米汽车通过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 生态投资” 的三维策略,构建了覆盖核心零部件的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其技术共研、本地化生产及快速迭代能力,成为支撑 2025 年销量突破 30 万台目标的关键竞争力。建议关注宁德时代、汇川技术、拓普集团等深度绑定企业的动态,同时跟踪小米官方披露的供应链调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