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多元化布局,既有自建工厂的核心产能支撑,也有与传统车企的深度合作。以下是具体代工情况及背景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自有工厂是当前产能主力。该工厂于 2023 年 6 月竣工,一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已实现超预期交付 ——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6,854 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配备 700 余台机器人,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并自建大压铸和电池车间,确保核心环节自主可控。二期工厂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年中竣工后,总占地面积将扩展至 105 公顷,进一步强化产能储备。
二、东风汽车代工新车型
针对第三款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小米选择与武汉东风汽车合作代工。该车型定位增程式动力 SUV,预计 2026 年上市,起售价约 15 万元。合作模式可能包括两种形式:
- 直接代工:东风武汉云峰工厂承接生产,利用其成熟的制造体系快速投产;
- 工厂改造:小米可能收购并改造东风现有工厂,以提升产能灵活性。
这一合作的背景是小米自建工厂产能紧张,需借助外部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小米在武汉已有多个投资项目(如武汉总部、科技园、空调工厂),地理协同效应显著。
三、历史代工合作的演变
- 北汽集团:2023 年 11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通过工信部申报时,生产企业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实际制造在小米自建工厂完成,仅借用北汽资质。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后,与北汽的代工关系正式结束。
-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早期传闻称富士康可能参与代工,但未获官方确认。长城汽车曾与小米洽谈合作,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四、代工策略的深层逻辑
- 产能补充:自建工厂虽能保障核心车型生产,但面对多车型同步开发(如 SU7、YU7、昆仑 SUV),代工可缓解产能压力。
- 区域布局:与东风合作武汉工厂,有助于辐射华中市场,降低物流成本。
- 政策合规:通过代工模式,小米在早期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为后续独立建厂争取了时间。
五、未来趋势
随着小米二期工厂投产及独立资质的完善,代工合作可能逐步减少。但针对特定车型(如增程式 SUV)或区域市场,代工仍可能作为补充手段存在。此外,小米在武汉的第三工厂(聚焦空调、冰箱等家电)也显示出其 “智能制造 + 生态链” 的战略延伸。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以自建工厂为主,东风汽车代工特定新车型,历史合作方北汽已退出。这一模式兼顾了产能扩张与风险控制,体现了小米在汽车行业的渐进式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