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的核心供应商呈现多元化布局,覆盖智能手机、汽车、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及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小米在供应链整合与技术自主化上的战略深化。以下从各业务板块及关键技术维度展开分析:
一、智能手机:自研芯片与国际厂商双轨并行
- 处理器:
- 自研芯片:小米首款自研 SoC 芯片 “玄戒” 于 2025 年 5 月正式商用,采用台积电 4nm 工艺,性能对标高通骁龙 8 Gen2,将搭载于小米 15S Pro 等中高端机型,标志着小米时隔 8 年重返手机芯片赛道。
- 国际合作:高通仍为小米主流机型提供处理器,如骁龙 8 Gen3 用于高端旗舰,联发科天玑系列则覆盖中低端市场,双方在 AI 调度优化上深度绑定,例如 HyperCore 技术平台提升能效比 20%。
- 显示屏:
- 国产屏主导:华星光电(TCL 科技)为小米数字系列及 K 系列提供柔性 OLED 屏幕,支持 2K LTPO 技术,成本较三星低 15%-20%。京东方则为小米 AI 眼镜供应 Micro OLED 屏幕,分辨率达 5000+ppi,推动 AR 设备普及。
- 三星协同:三星在存储芯片(如 UFS 4.0)及高端传感器(如 2 亿像素 HP2)上仍为重要供应商,但手机屏幕合作减少,转而聚焦汽车电子。
- 电池与充电:
- 欣旺达:智能手机硅氧负极快充电池独家供应商,支持 200W 有线快充,2025 年产能提升至 50GWh。
- 南芯科技:雷军早期投资的芯片公司,其快充协议芯片覆盖小米全系手机及车载电源系统,成本较德州仪器低 30%。
二、小米汽车:动力电池与智能化核心赛道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101kWh),采用麒麟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 255Wh/kg,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 40%。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 成本再降 10%,适配入门级车型。
- 电驱与电控:
- 汇川技术:SU7 Max 电驱系统供应商,技术对标特斯拉,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68%,2025 年产能规划 50 万台套。
-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支持 Xiaomi Pilot 4.0 系统,单车配套价值约 1.2 万元,2025 年新增订单超 8 亿元。
- 轻量化与材料:
- 星源卓镁:独家供应 SU7 镁合金支架,减重 30% 提升续航,通过小米 “零缺陷” 质量认证,毛利率提升至 35%。
- 凯众股份:减震系统核心供应商,国内市占率超 30%,合肥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线控制动产品进入小批量验证阶段。
三、AIoT 与智能穿戴:生态链深度协同
- 智能家居:
- 安凯微:IoT 芯片核心供应商,AK39/AK37 系列芯片用于小米智能摄像机、门锁等产品,2025 年计划进入汽车座舱芯片供应链。
- 乐鑫科技:Wi-Fi MCU 芯片全球市占率第一,ESP32 系列支持超 2 亿台小米 IoT 设备,2025 年计划推出集成 NPU 的新一代芯片。
- AI 眼镜:
- 润欣科技:核心模组方案解决商,提供 AI 算力芯片及近场扬声器件,覆盖总成本占比 34% 的 SOC 细分领域,单机盈利约 10 美元。
- 歌尔股份:AI 眼镜组装供应商,2025 年产能规划 100 万台,良率提升至 95%。
四、机器人与前沿技术:国产替代加速
- 人形机器人:
- 鸣志电器:空心杯电机隐形冠军,适配小米 CyberOne 关节模组,扭矩密度达 12Nm/kg,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
- 弘信电子:柔性电路板(FPC)独家供应商,耐弯折次数超 1000 万次,单价较传统 PCB 提升 40%。
- 半导体与先进封装:
- 奇异摩尔:与润欣科技合作开发 Chiplet 封装技术,实现 CoWoS 工艺量产,解决高通平台 AI 功能适配短板。
- 中芯国际:40nm 车规级 MCU 代工供应商,2025 年产能占比提升至 15%,支持小米自研芯片流片。
五、供应链策略与风险
- 国产化率提升:小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 2023 年的 45% 提升至 2025 年的 60%,在电池、显示屏、IoT 芯片等领域形成自主可控能力。
- 全球化布局:通过墨西哥工厂规避关税风险,在印度、印尼等地建立本地化供应链,降低地缘政治影响。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一体化压铸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供应链格局,小米通过投资卫蓝新能源、文灿股份等企业提前卡位。
总结
2025 年小米的核心供应商呈现 “自研 + 国产替代 + 全球化” 的三维结构:在智能手机领域,自研芯片与高通、联发科形成互补;汽车供应链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基石,叠加智能化技术突破;AIoT 与机器人则通过生态链企业实现快速迭代。这一布局既强化了成本控制与技术自主性,也通过多元化合作降低了单一供应商风险,为小米在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竞争中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