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建设是其应对市场需求爆发、提升产能的关键举措。根据最新规划,三期工厂选址紧邻北京亦庄的二期工厂,位于 YZ00-0606 街区 0110、0111 地块,用地规模约 52 公顷,定位为一类工业用地,预计 2026 年 5 月投产。这一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小米汽车的生产集群效应,形成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完整生态链。
一、产能扩张:从 “欠车王” 到交付提速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销量持续超预期。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SU7 Ultra 单车型锁单量已突破 1 万台。然而,现有产能严重不足: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但订单积压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10 个月以上。三期工厂的建设将显著缓解这一压力,预计全面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突破 60 万辆,雷军有望告别 “欠车王” 头衔。
二、技术升级:延续全栈自研优势
三期工厂将延续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例如,其电驱系统采用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下一代电机实验室转速已突破 35000rpm;电池技术方面,CTB 一体化电池集成效率达 77.8%,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此外,三期工厂可能引入 “9100t 超级大压铸集群”,将车身部件从 72 个整合为 1 个,减少焊点并提升生产效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供应链与政策协同
在供应链方面,小米已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三期工厂可能继续沿用现有供应链体系。例如,宁德时代为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同时,小米在武汉布局的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为三期工厂提供配套支持。政策层面,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北京、广东等地加速建设相关产业园区,为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提供政策红利。
四、市场与竞争格局影响
三期工厂的投产将强化小米汽车的市场地位。目前,小米 SU7 凭借 23.45 万元的平均售价成功打入高端市场,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刷新四门电动车圈速纪录。随着 2025 年 6 月 YU7 上市,小米汽车将形成 “轿车 + SUV” 的产品矩阵,覆盖 30-40 万元价格区间,直接对标理想 L7、问界 M5 等车型。产能提升后,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五、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尽管三期工厂前景可期,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供应链管理压力,需确保零部件稳定供应;二是技术迭代风险,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三是市场竞争加剧,需应对华为、特斯拉等对手的挤压。为此,小米正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构建护城河,例如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充电网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同时布局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强化产业协同。
综上,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建设是其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和生态协同的关键一步,不仅将缓解交付压力,更将为其在智能汽车赛道的长期竞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