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与车牌的关联,目前主要聚焦于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的建议》。这一建议直指现行渐变绿色新能源车牌与车辆外观适配度不足、智能化功能缺失等痛点,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一、优化设计的背景与动因
- 颜值争议: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因车身配色(如明黄色)与绿牌的视觉冲突引发广泛讨论,网友调侃 “绿牌毁所有”。雷军在提案中指出,现行绿牌设计(自 2016 年沿用至今)与年轻用户对个性化外观的需求脱节,尤其在色彩饱和度和设计元素上与部分车型风格不兼容。
- 技术滞后:传统车牌仅作为静态标识,缺乏智能化功能。雷军建议通过集成芯片、二维码等技术,使车牌具备 ETC 无感通行、违章预警、充电导航等交互能力,推动其从 “铁皮身份证” 升级为 “智能终端”。
二、具体优化方向
- 重启设计调研:雷军提议由工信部、公安部牵头,公开征集新方案,探索与车身颜色兼容性更高的配色(如低饱和度色调或透明材质),并参考欧盟车牌的极简设计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早在 2021 年已申请三款高颜值车牌专利(含新能源、蓝牌、临牌样式),但尚未落地。
- 拓展智能化功能:建议在车牌中嵌入电子标签、北斗芯片或电子墨水屏,实现实时位置追踪、车辆状态显示等功能。例如,深圳试点的电子车牌已实现 ETC 缴费同步,杭州项目则通过北斗芯片上传位置数据。
- 试点先行:选择新能源渗透率超 50% 的城市(如深圳、上海)开展新号牌试点,验证稳定性和用户接受度。
三、争议与挑战
- 设计专利问题:现行绿牌由比亚迪设计并拥有专利权,若进行大规模调整需协调多方利益。
- 成本与隐私:智能化车牌硬件成本预计增加 80-120 元 / 块,全国年换发量超千万张将带来近 10 亿元支出。同时,电子车牌的位置数据采集可能引发隐私担忧。
- 政策落地周期:尽管雷军的提案引发热议,但车牌设计属于国家层面的公共政策,从调研、试点到全面推广仍需较长时间。目前尚无明确的时间表或官方实施方案。
四、小米的角色与行业影响
小米并非直接推出自有品牌车牌,而是通过提案推动行业标准优化。若建议落地,可能带来以下影响:
- 美学升级:提升车辆整体设计协调性,例如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或率先搭载新号牌,缓解 “颜值杀手” 争议。
- 生态联动:智能车牌与小米的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如 XiaomiPilot Pro)结合,可强化 “硬件 + 软件 + 数据” 生态闭环。
- 产业带动:预计智能车牌产业链将拉动半导体、显示屏等行业超千亿产值,为科技企业创造新增长点。
综上,2025 年小米与车牌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推动政策优化层面,而非直接生产或发放车牌。用户若关注小米汽车的外观适配性,可期待未来新号牌设计的试点进展;若对智能化功能感兴趣,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地与技术融合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