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最新信息,小米在 2025 年算力领域的布局呈现多维度突破。以下是关键动态及分析:
一、技术突破与产品落地
- 端侧 AI 算力标杆
小米于 2025 年 2 月发布的 REDMI Book Pro 2025 系列搭载第二代英特尔酷睿 Ultra 处理器,AI 算力达 96 TOPS,支持 80 亿参数本地大模型运行。这一性能指标超越行业主流竞品,例如戴尔 XPS 15 的 AI 算力提升约 20%,标志着小米在移动办公场景的 AI 算力领先地位。
- 推理大模型开源与生态协同
4 月 30 日,小米开源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7B,在数学推理(AIME 24-25)和代码竞赛(LiveCodeBench V5)中超越 OpenAI 闭源模型 o1-mini 及阿里 Qwen-32B-Preview。该模型通过端云协同架构与金山云深度整合,在小米澎湃 OS 设备上实现低延迟推理(移动端延迟优化至 200ms 以内)。
- GPU 集群与算力基建
小米于 2025 年 1 月启动GPU 万卡集群项目,计划构建超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支持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该集群采用液冷技术,PUE 值降至 1.15,较传统数据中心节能 40%,预计 2025 年底前完成首期 5000 卡部署。
二、产业链布局与合作伙伴
- 核心算力供应商
- 金山云:作为小米生态最核心云服务商,双方签订 2025-2027 年云服务协议,年度上限金额分别达 28 亿、37 亿、48 亿元,同比增长 41%/35%/29%。金山云为小米青岛智算中心提供弹性算力资源,并联合优化边缘推理框架。
- 硬件合作伙伴: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等为小米提供 AI 服务器及液冷解决方案,胜宏科技供应高端 HDI 电路板提升服务器算力密度。
- 数据与算法协同
拓尔思为小米提供金融、医疗领域定制数据集,助力 MiMo 模型在垂直场景推理准确率提升 18%;海天瑞声通过多模态数据标注,支持小米汽车语音交互系统唤醒准确率达 98.7%。
三、市场表现与资本动态
- 股价与市值增长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较年初上涨超 60%,市值突破 1.24 万亿港元,稳居港股科技前三。机构预测其短期目标价 50.4 港元(中金),长期看至 65 港元(高盛)。
- 研发投入与战略
小米计划未来五年在 AI 和算力领域投入超 1000 亿元,2025 年研发预算预计达 300 亿元。其自研 AI 芯片 “玄戒” 已进入流片阶段,计划应用于平板、汽车等设备,进一步强化端侧算力。
四、行业定位与挑战
- 市场地位争议
“算力第一龙头股” 的称号更多源于产业链协同效应,例如立昂技术、亚康股份等被列为小米算力概念股,但小米集团本身未被权威机构直接认证为算力领域龙头。其优势集中在端侧 AI 应用(如手机、汽车)和生态协同,而非传统 IDC 或云计算市场。
- 竞争格局
华为、阿里等企业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布局更早,例如华为昇腾生态覆盖从芯片到集群的全链条。小米需在智算中心建设、算力调度算法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巩固市场地位。
五、风险提示
- 技术迭代压力:AI 芯片制程(如 3nm)、液冷技术等需持续投入,若研发不及预期可能影响竞争力。
- 政策与合规:算力资源调配受 “东数西算” 等政策影响,需关注数据中心审批及能耗指标。
- 市场波动:概念股炒作可能导致短期股价偏离基本面,需警惕回调风险。
结论
小米通过端侧 AI 突破 + 云服务协同 + 生态链整合,在算力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尽管 “算力第一龙头股” 称号存在市场炒作成分,但其在移动办公、智能汽车等场景的算力应用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小米澎湃 OS 生态落地、玄戒芯片量产进度及智算中心建设进展,同时注意算力概念股的估值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