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不装好点的电池,而是在综合考虑成本、安全性、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后,会根据车辆定位和用户需求等来选择合适的电池,以下是具体原因:
- 成本因素
- 电池成本差异:以电动汽车领域为例,三元锂电池因正极材料需用镍钴锰等,成本较高,如按市场价格,其原材料每吨可能达16万左右,而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每吨约5万,车企为控制成本,在经济型电车上会选用磷酸铁锂电池。在电动两轮车领域,锂电池成本也比铅酸电池高。若使用锂电池,电动两轮车售价可能需提高1000元左右,这会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
- 综合成本考量:除电池本身成本,使用高性能电池还可能增加其他成本。如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差,需更复杂、昂贵的热管理系统来保障安全和性能,这会使整车成本上升。
- 安全因素
- 不同电池特性:不同类型电池安全性有差异,如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相对较高,在高温下更稳定,不易起火燃烧,即使发生火灾也烧得很慢;而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热稳定性较差,正极材料分解温度在200℃左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过充、短路等,有较高的热失控风险。
- 用户安全需求:对于普通消费者,安全是重要考量因素。铅酸电池技术成熟,安全性记录良好,很少出现爆燃等严重安全事故,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大部分消费者为求安全会选择铅酸电池。
- 性能匹配因素
- 车辆定位与需求:不同电车有不同定位和使用场景。对于城市通勤为主的经济型电车,对续航里程、加速性能等要求不高,普通电池能满足基本出行需求。如一些低价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可提供200-300公里续航,足以满足城市日常出行。
- 电池性能局限:高性能电池虽有优势,但也有不足。如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循环寿命可能相对较短,在多次充放电后容量衰减较明显;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长,但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
- 市场和产业因素
- 市场接受度: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在性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价格低的产品。铅酸电池在电动两轮车市场占比高,因消费者习惯其价格和性能,对锂电池接受度有待提高。
- 产业配套成熟度:铅酸电池产业发展成熟,有完善的生产、销售和回收体系。而一些新型高性能电池,如钠电池,虽有潜力,但产业配套不完善,成本降不下来,难以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