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鲁并非完全不做电车了,而是在电车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策略调整和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市场因素
- 品牌与渠道受限:斯巴鲁在全球虽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中国等一些重要市场,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相对较小,推广新能源车型面临较大阻碍。与丰田、大众等品牌相比,知名度和市场渗透率较低,不利于电车的市场开拓。
- 产品竞争力不足:以Solterra为例,其与丰田bZ4X技术共享,设计相似,但在价格和技术配置上没有突出优势。在中国等对新能源车品牌和性价比要求高的市场,Solterra的动力和续航表现并不突出,难以吸引目标消费群体。
成本因素
- 制造成本难控:在一些地区如美国,斯巴鲁面临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CEO中村知美曾表示,印第安纳州麦当劳的兼职工时薪在20-25美元,与斯巴鲁工厂临时工薪资相当,新建工厂招工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在美国生产电车的成本难以控制。
- 研发成本压力:从技术路线来看,斯巴鲁曾放弃插电式混动车型开发,因为PHEV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导致故障率升高、制造成本和难度翻倍,而专注于油电混动和纯电动系统研发可削减研发成本。
战略因素
- 技术路线多元:斯巴鲁在专注油电混动和纯电动系统研发的同时,也在加大氢燃料电池等零排放动力技术的研发,分散了在纯电领域的资源和精力。
- 调整产品布局:斯巴鲁在调整产品布局,如力狮2025年停产为纯电动车型腾出市场空间和生产线资源,在产品过渡阶段,给外界造成不专注电车的印象,实际上是为未来电动化做准备。
合作与资源因素
- 依赖合作方:目前斯巴鲁仅有的电动车型Solterra是与丰田合作的产物,自身在电动化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依赖合作方,缺乏独立的大规模电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影响其电车业务的快速发展。
- 供应链挑战:全球汽车行业面临供应链紧张等问题,对于斯巴鲁这样规模相对较小的车企,在获取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资源上可能面临挑战,影响电车的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