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买电车主要有成本、基础设施、性能体验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 成本因素
- 购车成本:同级别车型中,电车价格往往高于燃油车。即使在二手市场,一辆像样的电动汽车价格也不低,而相同预算下燃油车的选择更多,配置和空间等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
- 维修成本:电车的电池维修或更换成本高昂,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价格的40%以上,质保期后若需更换,费用堪比半辆新车。相比之下,燃油车的维护成本相对透明可控。
- 保险成本:新能源车险普遍存在保费高、出险频率高、综合成本高的特点,部分车主甚至遭遇过保费大幅上涨或被拒保的情况。
- 贬值成本: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快,旧款车型贬值迅速,二手车商普遍拒收电动车,主因电池状态难检测、车企质保限首任车主等,导致电车的保值率低。
- 基础设施因素
- 分布不均:充电桩分布不均,二、三线城市和偏远地区充电桩稀缺,在一些农村区域更是难寻,而加油站几乎遍布城乡,便利性无可匹敌。
- 使用不便:节假日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常现“充电长龙”,部分充电桩还存在损坏或不兼容的情况,老旧小区电容不足等问题也导致私人充电桩安装困难,公共充电桩电价有时也较高。
- 性能与体验因素
- 续航焦虑:电车官方续航里程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低温环境、高速行驶、开启空调或加热功能等都会使续航大幅缩水,难以满足长途出行需求。
- 安全隐患:电池在高温、碰撞等情况下易引发“热失控”自燃,且灭火难度大,复杂电路系统在野外故障时维修困难,在高端越野等极端场景下可靠性不如燃油车。
- 驾驶感受:对于很多老司机而言,燃油车的发动机轰鸣、换挡操控感是一种驾驶乐趣,而电车的安静和简单操控方式让他们觉得缺少了驾驶的灵魂。
- 乘坐体验:电动车的油门和刹车一般都比较灵敏,加速和减速缺乏缓冲,容易导致乘客身体不适,影响乘坐舒适性。
- 消费观念因素
- 习惯依赖:长期使用燃油车形成的驾驶和使用习惯难以快速改变,很多人对燃油车的操作和使用方式更熟悉、更放心。
- 技术信任:部分消费者认为燃油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更加成熟稳定,而电车作为新兴事物,他们对其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存在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