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最后50公里是否难充,需视多种情况而定,具体分析如下:
从环境角度来看
- 低温环境:在低温条件下,比如0°C以下,电池中的电解液流动性能变差,锂离子“游动”到负极碳层的难度增加,同时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变低、内阻增加。系统检测到低电压时会启动保护策略,大幅影响充电速度,甚至拒绝充电,最后50公里充电会比较困难。
- 高温环境:高温时,虽然充电速度可能不会像低温时减慢那么明显,但会增加电池过热的风险,为保证安全,充电功率可能会被限制,也会使最后50公里的充电受到一定影响。
从充电设备角度来看
- 充电桩数量与分布:在充电桩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地区,如偏远的高速服务区、山区、乡村等,找到充电桩本身就比较困难,更别说最后50公里的充电。在城市中心的高峰期或热门服务区,可能会出现排队现象,也会增加充电难度。
- 充电桩故障:部分充电桩可能因长期无人维护出现故障或损坏,无法正常使用,导致即使找到充电桩,也难以充上最后50公里的电。
从车辆自身角度来看
- 电池老化:随着使用时间增长,电池逐渐老化,容量下降,充电效率大打折扣,最后50公里的充电可能会变得更慢,也更难充满。
- 充电策略限制:部分电车为保护电池,设置了充电策略,如电量极低时限制充电功率,或在温度过低、过高时禁止充电,这都会使最后50公里充电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