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来看,很难确切地说电车在某个具体时间点就绝对不会自燃了,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电车自燃的风险会极大降低甚至接近零风险:
全固态电池广泛应用后
- 预计时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院力争2026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此后若全固态电池能广泛应用于电车领域,电车自燃问题将有望得到极大改善。
- 原因分析:目前电车自燃事故大多是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传统锂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是碳氢有机物,易燃,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烧,从根本上减少了燃烧的“可燃物”因素,可有效避免热失控导致的自燃。
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技术进一步完善后
- 预计时间:难以明确具体时间,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几年内会有显著提升。
- 原因分析
- 精准监测与保护:电池管理系统(BMS)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在过充、过放、过温、欠温时提供保护。未来BMS技术会更先进,监测会更精准,保护机制也会更完善,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电池的异常情况,防止热失控。
- 热管理技术升级:先进的热管理系统可使电池在适宜温度下工作,避免高温或低温对电池造成损害,减少热失控风险。如液冷热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或出现更高效的散热技术等。
- 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通过改进电气线路设计、采用更优质的材料和工艺,可降低线路老化、破损、接触不良等问题导致的短路风险,进而减少自燃隐患。
行业标准和监管更加严格且执行到位时
- 预计时间:随着行业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不断加强。
- 原因分析
- 安全标准提高:如GB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未来标准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对电池和整车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 监管加强:相关部门加强对电车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严格审查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能促使企业重视安全问题,减少自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