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被叫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安全隐患方面
- 车辆普遍超标:市场上投放的共享电动自行车过去普遍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要求,如车速过快、车身过重等,易引发安全事故。
- 骑行风险较高:骑行人不固定,多数未经过专门的交通安全教育和驾驶培训,加上电动自行车自重大、速度快,一旦操作不当发生事故,会带来较大伤害和损失。
- 消防隐患突出:共享电车存取点充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往往不到位,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影响电池安全,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易引发火灾事故。
- 车辆维护不足:车辆保养维护管理若不及时、不到位,极易出现隐患车辆上路行驶,如刹车失灵、电池故障等,威胁骑行者安全。
- 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部分使用者交通安全意识不足,存在骑行时不戴头盔、超载、逆行、闯红灯、在路上追逐打闹等违规行为,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 管理难题方面
- 乱停乱放严重:使用者规范意识缺乏,随意停放共享电车,严重干扰盲道和消防通道等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影响城市整洁和秩序,损害城市形象。
- 定位不够精准:定位技术有时不精确,导致归还困难,还可能出现车辆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不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也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 环境与成本方面
- 电池污染问题:共享电车主要使用铅酸蓄电池等,大量废旧电池若被随意拆解,会严重影响环境,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 维护成本高昂:频繁的投放和收集、故障维修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仅靠租赁费用往往难以覆盖,投资共享电车项目的盈利压力增大,导致项目可能面临资金流失的风险。
- 政策与资源方面
- 政策导向影响: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2019年,国家多部门又进一步提出“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清理共享电动自行车”,对行业发展造成影响。
- 道路资源紧张:一些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道路资源紧张,如广州截至2023年3月底,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为322万辆,已超出道路通行、停放资源承载能力,难以再容纳共享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