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边走边充电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现方式及相关情况:
基于特定道路充电设施
- 原理:利用电磁感应等技术,在道路下面铺设电磁线或充电磁带等装置,连接电网获取能量并在道路上方产生电磁场,车辆底部配备感应线圈或能量接收器,以电磁感应方式将能量传输到车上,从而实现边走边充电。
- 案例: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充电马路,通过“形磁共振”技术为车底配备感应线圈的“在线电动车”充电;北美地区第一条无线充电道路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亮相,可支持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充电;我国2022年在成都开通了国内首条无线充电公交线路。
依靠车辆自身技术
- 能量回收技术
- 原理:将电车滑行、下坡、制动状态下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之中。
- 案例:目前市场上很多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都具备一定的能量回收功能,例如特斯拉等品牌的电动汽车,在松开油门踏板或制动时,会自动进行能量回收。
- 增程器
- 原理:通过增加额外的发电装置,如电容增程器、燃油增程器、太阳能板增程器等为车辆充电。
- 案例:部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会加装燃油增程器或太阳能板增程器,如一些小型的电动三轮或四轮车会安装太阳能板来辅助充电。
不过,电车边走边充电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
- 技术层面: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能量损耗,发电效率有待提高;电能传输效率低,易造成电力损失。
- 经济层面:道路铺设无线充电装置成本高昂,如美国在底特律安装的无线充电道路,每英里造价近200万美元;配备增程器或能量回收等功能会增加车辆的生产成本。
- 安全与可靠性:行驶中充电可能对电池寿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甚至引发安全问题;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