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绝对不配补胎液,只是相比一些其他可能的补胎方式或考虑到一些因素,不常配备补胎液,主要原因如下:
- 对轮胎和轮毂有损害
- 腐蚀作用:补胎液多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化学液体,可能会与轮胎内侧橡胶和轮毂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腐蚀轮胎及轮毂,降低轮胎和轮毂的使用寿命。
- 影响密封性能:对于真空胎来说,其内部有特殊的密封胶层,补胎液可能会与密封胶层发生反应,使密封层老化或失效,降低真空胎的密封性能,导致轮胎更容易漏气。
- 影响车辆性能
- 破坏动平衡:补胎液注入轮胎后,可能会只附着在胎壁的一侧,破坏轮胎的质量分布均匀性,影响车轮的动平衡,导致车辆行驶时出现颠簸、抖动或操控不稳定等情况,增加行车风险。
- 增加滚动阻力:电动车的轮胎结构和性能与燃油车有所不同,使用补胎液可能会增加轮胎的滚动阻力,从而消耗更多的电量,影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 适用范围有限
- 漏洞大小限制:补胎液理论上一般只能填补直径不超过5mm的细小漏气孔,对于裂缝、大面积损伤以及超过一定尺寸的穿孔等无法有效修补。
- 胎壁穿孔难修补:由于离心力作用,补胎液在注入后只能填补胎面,难以平铺在胎壁上,所以胎壁上的伤口通常无法用补胎液修补。
- 存在其他使用限制
- 对胎压监测有影响:对于有胎压监测装置的电车,补胎液可能会损坏轮胎内的胎压监测设备,一旦有残留,还会影响轮胎平衡和胎压监测的准确性。
- 受环境影响大:在低温环境下,补胎液可能会变得粘稠甚至结冰冻成硬块,不仅影响补胎效果,还会改变轮胎内部的质量分布,加速轮胎磨损,增加滚动阻力;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压变化,也会对补胎液的工作造成影响。
- 成本和便捷性因素
- 成本考量:补胎液虽然本身成本不高,但如果配备补胎液,还需要相应的加注工具等,会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和车辆配置成本。而且如果因为使用补胎液导致轮胎或轮毂损坏,后续的维修更换成本更高。
- 便捷性有限:补胎液需要在轮胎被扎后停车进行加注等操作,且操作后也不能完全保证能正常行驶到维修店等,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城市的道路救援服务等越来越便捷,车主可以通过呼叫救援来解决轮胎问题,不一定依赖补胎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