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做不好电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思维与战略层面
- 路径依赖与转型决心不足: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有深厚积累和巨大利益,转型电车意味着颠覆原有体系,担心削弱燃油车优势、引发价格体系混乱,所以转型初期多以“油改电”应付,未从底层架构重新设计。
- 对市场趋势判断偏差:部分合资品牌高管认为长续航并非必要,增加电池会带来车辆重量增加等问题,影响性能、效率和安全性,导致在续航能力提升上动力不足,没有紧跟市场对长续航的需求。
技术与产品层面
- 平台限制:很多合资电车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电池布局受限,难以安装大容量电池,影响续航,且电动系统与底盘、车架等难以完美结合,导致车辆在操控性、空间利用等方面存在缺陷。
- 智能科技滞后:在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领域,合资品牌落后于国产自主品牌。缺乏先进的语音控制、智能导航等功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也较差,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
- 电池技术不占优势: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上,相比国产头部品牌及一些电池供应商的合作优势,合资品牌表现不佳,使得车辆的充电便利性和使用效率较低。
成本与价格层面
- 运营成本因素:合资企业需分担母公司运营成本,利润要输送到国外总部,加上国外工程师、生产零部件及运营总部大楼等成本较高,导致车辆成本上升。
- 性价比不高:在成本压力下,合资电车要么提高售价,要么降低材料成本,使得产品在配置、性能等方面的性价比不如国产电车,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
效率与文化层面
- 研发与工作效率低:国外员工工作节奏慢,休假多,与中国车企员工的高强度工作和快速研发形成对比,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 决策流程复杂:跨国企业决策流程长,从提出方案到实施需经过多层审批,在快速变化的电车市场中,难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和竞争。
市场与服务层面
- 品牌形象转型慢: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认知多停留在燃油车时代,在电车领域,其品牌形象不如专注电车的自主品牌鲜明,消费者对其电车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较低。
- 服务体系不完善:售前售后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经销商服务质量差,售后响应慢,与国产自主品牌热情周到的服务相比,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