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热度下降可能有以下原因:
成本因素
- 购车成本优势削弱:过去电车因补贴政策、免购置税等,价格优势明显。但如今补贴退坡甚至取消,如德国等国家降低或取消电车补贴,购车成本上升,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
- 使用维修成本较高:电车电池底盘若受损,可能需更换整个电池包,维修成本高昂。像特斯拉一体化车身结构,车辆磕碰后,难以单独更换零件,只能整体更换,费用大幅增加。
- 保险费用较高:电车出险率相对较高,维修成本也高,保险公司为平衡风险,提高电车保费。有车主反映,15万的电车出险后,第二年保费涨到上万元,使电车使用成本优势被抵消。
- 二手车残值低:电池有寿命限制,使用多年后电池性能下降,更换成本高,导致二手电车价格低,二手车商收车意愿不强。如10万元的电车开10年后可能只能卖3000元,而同款油车能卖1万元。
技术与性能短板
- 续航焦虑:即使如今电池技术有所进步,但在低温、高速行驶等特殊工况下,电车续航仍会大幅缩水。如冬季雪暴天气时,电车续航锐减问题突出,加上充电桩覆盖不足,让消费者担心出行途中电量不足。
- 充电不便:充电桩数量和分布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老旧小区。而且充电时间长,快充需半小时到数小时,慢充则需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相比加油几分钟的时间成本高很多。
- 安全隐患担忧:近年来多起电车碰撞燃爆或充电起火事故,引发消费者对电车安全性的担忧,影响购买决策。
市场竞争因素
- 传统车企发力混动:传统燃油车企业推出混动车型,兼具燃油车和电车优势,既无续航焦虑,又有较好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如丰田、大众的混动车型,吸引了消费者。
- 新兴品牌冲击:众多新品牌涌入新能源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选择增多,分散了市场份额。各品牌为竞争打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发展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
政策环境变化
- 补贴政策调整:不少国家和地区降低或取消电车补贴,如德国补贴政策退坡后,2024年3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28.9%。
- 排放标准放宽:部分地区放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下调电车发展目标,如美国将2032年纯电动汽车占新车的比例目标从67%下调到35%,减少了对电车产业的支持力度。
消费者认知转变
- 新鲜感消退:电车刚推出时,因智能化、科技感等特点吸引消费者。但随着时间推移,新鲜感消失,消费者回归理性,更注重车辆性价比、实用性等传统因素。
- 舆论影响:一些负面报道和信息传播,如电车质量问题、事故等,影响消费者对电车的认知和评价,使部分消费者持观望态度或转向其他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