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车充电并不一定很慢,其充电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充电方式
- 直流快充:一般半个小时可充到80%电量,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充满电。
- 交流慢充:充电过程通常需6-8小时甚至8-10小时。
车辆因素
- 电池容量:电池容量越大,充电所需时间通常越长。比如一些大型纯电动SUV的电池容量可能达到100度以上,充电时间会比小型插电混动汽车更久。
- 充电协议与电池管理系统:不同品牌和车型的充电协议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不同。先进的BMS能更高效地管理充电过程,有些车辆的BMS为保护电池,在电量接近满电时会采用涓流充电,充电速度显著减慢。
- 电压平台:800V高压平台的车辆在充电终端输出相同充电电流的情况下,充电功率更大,充电速度比200V-400V电压平台的车辆更快。
充电设备因素
- 功率:充电设备功率越大,充电速度越快。例如,50kW的快充桩充电速度比150kW的快充桩慢,液冷超充的充电效率通常比传统充电桩快。
- 设备类型:液冷超充速度大于直流快充,直流快充大于交流慢充。并且,公共充电桩的功率分配能力也有差异,如特来电的群充采用智能分配算法,能动态按需分配功率,可提高充电效率。
环境因素
- 温度: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下,电池的化学活性会受到影响,充电效率会降低。比如在冬季低温时,电池的低温保护机制会使充电速度变慢。
- 湿度与海拔:环境湿度、海拔高度等也可能对充电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但通常影响相对较小。
电网因素
- 用电高峰:在用电高峰时,电网电压可能会下降,从而影响充电桩的输出功率,导致充电速度变慢。
- 充电桩使用情况:如果多个车辆同时使用同一个充电站的充电桩,充电功率可能会平均分配,每辆车的充电速度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