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完全不能跑比赛,只是相较于燃油车,在一些传统比赛场景中存在诸多限制和挑战,主要原因如下:
- 电池与续航方面
- 续航里程限制:赛车比赛通常需要车辆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行驶,如勒芒24小时耐力赛等。而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有限,续航里程相对较短,难以满足长时间连续比赛的需求。即使是一些较短距离的比赛,电动车也可能因电量消耗过快,需要频繁进站充电,这会严重影响比赛节奏和成绩。
- 充电速度问题:目前电动车的充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燃油车加油的速度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在比赛中,快速进站加油是保证车辆尽快回到赛道继续比赛的关键环节,而电动车充电时间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会使比赛的连贯性和观赏性大打折扣。
- 动力输出方面
- 持续高功率输出不足:虽然电动车在瞬间扭矩和加速性能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在起步和短时间内提供强大的动力。但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过程中,电动车的电机在持续高功率输出时,容易出现过热、功率衰减等问题,难以像燃油发动机那样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稳定地提供高功率和扭矩。
- 能量供应稳定性:燃油车的燃油供应相对稳定,只要油箱中有足够的燃油,发动机就能持续稳定地工作。而电动车依靠电池供电,在大电流放电的情况下,电池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可能会出现波动,影响电机的性能输出,甚至可能导致电池过热、损坏等安全问题。
- 车辆设计与性能方面
- 车身重量较大:电池组的重量通常较大,使得电动车的整体重量普遍比同级别燃油车重。例如,小米SU7Max版的整备质量达到了2205kg,而本田思域Type-R的整备质量仅为1440kg。较重的车身会增加车辆的惯性,影响操控性能和加速、刹车效果,在赛道上需要更强的刹车系统和更优秀的悬挂系统来应对,但这又会增加成本和车辆的复杂性。
- 散热难度大:电动车在运行过程中,电机、电池等部件都会产生热量,尤其是在赛道上高速行驶、频繁加速刹车的情况下,散热问题更加突出。如果散热系统不能有效工作,会导致电机功率下降、电池性能衰减,甚至出现安全隐患。而燃油车的散热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优化,相对更加成熟和可靠。
- 成本与技术成熟度方面
- 成本较高:高性能的电动车研发和制造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车辆动力学控制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这使得电动车在赛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车队和制造商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风险。
- 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尽管电动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与已经发展了百余年的燃油车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在赛车这种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电动车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不过,在一些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赛事,如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E)中,电动车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特点,也能展现出精彩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