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电车企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参考了特斯拉的专利,但直接使用其专利的情况并不普遍,具体情况如下:
- 国内车企角度
- 比亚迪:有观点认为比亚迪使用了特斯拉的电池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专利。但比亚迪也有自身强大的研发体系和众多自主专利,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e6车型。其刀片电池从设计上可能借鉴了特斯拉电池包模块化设计思路,但在电池形态等方面有自己的创新。
- 蔚来、小鹏等:蔚来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等方面曾被指出采用了特斯拉的专利。这些车企可能在发展过程中研究过特斯拉开放的如热管理系统等专利技术。但它们也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路线,例如在智能座舱、换电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 国外车企角度
- 拜腾(BYTON):曾在其首款量产车型BYTONM-Byte中采用了特斯拉的部分技术,如热泵系统。
- 沃尔沃(Volvo):在与特斯拉合作研发Polestar2时采用了特斯拉的部分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
- 宝马(BMW):在i3车型研发中采用了特斯拉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总体而言,随着电车行业的发展,各车企更注重自主研发。一方面,特斯拉开放的专利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另一方面,如今各车企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差异化发展,更多地依靠自身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对特斯拉专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