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的相互内卷是指在电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电动两轮车等)行业中,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用户资源等而进行的过度、同质化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方面
- 外观同质化:如今许多电动汽车在外观上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和溜背线条成为常见设计元素,导致市场上的车型看起来较为相似,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如理想L9与小鹏G9曾出现“双生前脸”,小米SU7被调侃为“保时米”,从北京车展上集体“撞脸”的纯电轿车,到深蓝S09与理想L9的“孪生兄弟”之争等,都是外观设计内卷的表现。
- 内饰趋同化:在电动汽车的内饰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例如,“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不少车企吸引消费者的配置组合,缺乏对内饰设计的深度创新和个性化打造。
技术配置方面
- 智能配置堆砌:众多车企在智能配置上大量投入,纷纷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尺寸中控屏等,但很多智能系统核心算法依赖第三方,缺乏自主研发和独特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一种“堆硬件+买方案”的竞争模式。
- 三电技术竞争: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各车企在这方面不断比拼参数,如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电池能量密度等。例如极氪7X推出快速充电和液冷电池温控技术,各品牌为了提升竞争力,不断推出更高续航、更快充电速度的车型。
价格方面
- 价格战频发:为了吸引消费者,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车企之间经常开展价格战。如特斯拉下调车型价格后,比亚迪、哪吒、长安启源等众多车企迅速跟进,推出优惠活动或直接降价,导致市场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 性价比竞争:除了直接降价,车企还通过增加配置、提升产品性能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
营销服务方面
- 营销手段趋同:在营销方面,各电车企业都加大了线上线下的宣传力度,邀请明星代言、举办大型发布会、开展广告投放等,营销方式较为相似。比如两轮电动车行业,爱玛电动车请周杰伦代言,其他品牌也纷纷邀请头部流量明星作为代言人。
- 服务竞争加剧:为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车企在售后服务、充电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如蔚来的换电服务,其他车企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充电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以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