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给人“泛滥”的感觉,主要有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市场需求因素
- 出行需求多元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共享电车能满足中短距离出行需求,填补了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在“最后一公里”出行上的空白,也比步行和自行车更高效快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灵活、便捷的出行选择。
- 出行成本优势:相比购买私家车或乘坐出租车,共享电车的使用成本较低。单次骑行价格相对便宜,对于没有购车需求或者偶尔有短距离出行需求的人来说,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出行方式。而且,使用共享电车无需承担车辆保养、停放等额外费用。
- 特殊时期需求增长: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公共交通因疫情等原因存在感染风险时,共享电车相对独立的空间和零接触的使用方式,使其成为许多人更愿意选择的出行工具。
企业竞争因素
- 市场潜力大: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庞大,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共享电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投放力度。
- 背后资本推动:共享电车行业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如哈啰背后有蚂蚁和阿里,青桔背后是滴滴和软银等。资本的注入使得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车辆投放和市场扩张,即使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有能力继续投入。
- 运营成本考虑:共享电车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包括车辆购置、维护、投放和管理等费用。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其运营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企业为了提高车辆利用率和收益,会增加投放数量。
政策与管理因素
- 政策支持与鼓励:各地政府为了推动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鼓励共享电车的发展。将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为企业投放提供了政策空间。
- 管理难度与滞后性:虽然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共享电车的投放数量、停放位置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和滞后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违规超额投放,导致一些区域共享电车数量过多。
技术与基础设施因素
- 技术进步推动:随着电池技术、智能定位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共享电车的性能和安全性得到了提升,使用更加便捷和可靠。智能锁、电子围栏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企业的运营管理更加高效,为大规模投放提供了技术支持。
-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中为共享电车设置的停放点、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为共享电车的投放和使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使得企业有信心增加投放量,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